那个务实又现实的英国去哪儿了?

诺兰的片子《敦刻尔克》2017年7月13日在英国首映时,英国脱欧公投已经过去了一年, 英国和欧盟的脱欧谈判第一轮6月份在布鲁塞尔谈完,正要开始第二轮谈判。

脱欧的意见领袖和政客在社交媒体号召“年轻一代”去看《敦刻尔克》(不过这些人的粉丝团主要是中老年,并没有小哥哥小姐姐)。按照他们的说法,英国脱欧是另一个敦刻尔克,从欧洲大陆战略性撤退,省下交给欧盟的巨额会费可以用在公共医疗体系,贸易协议可以自行拟定, 经济会更好,英国会再次伟大。

当年的敦刻尔克撤退,英国人把一次军事的溃退演成一出传奇。脱欧的意见领袖以为自己又写了一出现代版敦刻尔克大戏,结果演了两年多,变成一出烂尾到不知道如何谢幕的闹剧。

换了4个内阁,3个脱欧大臣,谈了31个月,梅姨政府好不容易谈成个方案,回到国内左右不是人,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草根,留欧派和脱欧派终于有了共识,这个方案不行。脱欧派反对,因为脱得不彻底。留欧派反对,因为这么脱还不如不脱。

议会以432比202 否决了梅姨政府的方案,留欧和脱欧派都满意了, 可下一步咋办呢?英国人自己都不知道。

英国和欧洲国家尤其跟法国,欢喜冤家,打打和和几百年了。但是英国在国际事务上一向务实又现实,利益的算盘打得极精。英国可不管意识形态一不一致啊,打不打自己的脸啊,但凡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尤其是事关经济利益,英国能屈能伸。

二战后,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孕育的时候,拉英国入伙,英国不干。因为单就经济而言,英联邦和美国的贸易比跟欧洲大陆划算。那个时候英国人就只想拉着欧洲跟美国一起弄个北约对抗苏联。当时丘吉尔有句话概括跟欧洲大陆的关系:“跟他们一起,但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丘吉尔还告诉戴高乐,宁愿一直跟在美国后面也不跟法国走。

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发现自己落后于欧洲大陆了,尤其是被法国在科技、军事等方面全方位超过。当英国算清楚在欧共体内会对英国经济有利这笔帐时,立马180度大转弯。时任首相麦克米伦跑去法国见戴高乐,又把他请到自己家里作客,游说戴高乐同意英国入局。那时候戴高乐在欧共体一言九鼎,1963年1967年两次否决了英国的申请。直到戴高乐去世后,英国才于1973年正式加入。

英国加入欧共体是为经济利益而来,也的确受益了。195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占其GDP的40%,如今贸易占其GDP的60%,主要增长都发生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之后。现在英国44%的出口,53%的进口都在欧盟内。

单就经济考量,退欧不划算,商界把经济帐算得很清楚。但是,公投的结果还真应了梅姨政府的前外交部长约翰逊那句话“去他的商界”。

政客们能一轮轮谈判,能制造各种幻觉麻痹自己,商界可不能坐以待毙。大公司早就行动了。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向其爱尔兰分公司转移了几十亿英镑资产。汇丰银行已经把波兰和爱尔兰子公司的控制权从英国总部转到法国分部。

跟欧盟国家商务往来密切的中小型企业观望犹豫很久,不得不往开始欧盟国家搬。英国一家卖户外运动装备的网店,刚刚在保加利亚开了分部,还准备到德国设个仓库。这个网店的年营业额大概2000万英镑,一半买家在欧盟。一旦英国脱欧,卖到欧盟的所有东西都得上税,鞋的税率是16.9%,服装的税率是12%,自行车的税率是14%。老板说,一上税,就完全竞争不过德国荷兰的友商,拖不过两星期就得破产。

商界和经济学家们总的共识是,退欧对英国经济下行的冲击远超过欧盟。

说梅姨无能还真有点冤。退欧本身就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又怎么能谈出一个既符合国家利益,还让脱欧派满意的、充满大英荣光的方案?

当年敦刻尔克撤退时,最后离开的英国亚力山大将军巡视完港口,确定再没有能带走的士兵时,说了一句话:能救的都救了。法国的一个上校回答他:“不,将军,还有荣誉。”许多年以来,法国人老拿这个例子来佐证英国的现实功利。

退欧的这个敦刻尔克,民族主义的激情掩埋了现实主义的利益计算,英国完全不像英国了。

不过,这在今天的世界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毕竟英国也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