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大叔,记录下12年来的所有消费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从2001年到2012年,

艺术家洪浩连续12年,

坚持每天记录他消费的日用品,

用扫描图像的方式记账,

再把每一年的“账本”组合在一起,

做成《我的东西》系列作品。

null

《我的东西 之一》2001,局部

null

《我的东西 之二》2001-2002

null

《我的东西 之三》2001

null

《我的东西 圆之四》2008,扫描圆形物件

null

《负部 之六》2009,扫描物件的底部

作品中的物件,几乎每个人都熟悉,

有食品、书籍、证件、药品、电子产品……

它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

是我们生活在物欲时代下的证据。

“90年代以后,

消费社会对每个人的改变非常深刻,

我们对于物质的依赖都是同等的,

我用这种方式去观察自己的生活。”

自述 | 洪浩 编辑 | 王微辣

null

null

今年1月,我们在北京顺义区的一片老厂房中,找到了艺术家洪浩的工作室,他正忙着为3月的乌镇当代艺术展做作品。

洪浩五十多岁,平时话少,但聊起自己的作品,却一股子老北京的滔滔不绝。

null

null

《我的东西》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览,2009年被博物馆并收藏

洪浩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一毕业就从事职业艺术工作,今年刚好是第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的作品就频繁地在国内外大展中亮相,也被国际上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英国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等。

整个工作室简单、敞亮,墙上零星挂着几幅他的作品——早期的版画《藏经》系列,以及更为人所知的扫描摄影《我的东西》系列。

null

数量惊人的日常消费

《我的东西》最早是2001年开始,做到2012年。十二年嘛,每天扫描我日常的消费品,变成一个图像的流水账本,再把一年的流水账集中,连在一起,就能看到我们的消费是惊人的、铺天盖地的。

之所以开始这个系列,源于我对那个年代现实的一种感受。9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趋于商业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深刻改变,所以我就从日常消费品中,去观察自己的生活。

null

以前我们获取影像的方法,基本上是用照相机。很多人以为这些画面也是拍的,但其实我用了扫描的方式。

90年代中后期,电脑、网络开始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也给我们做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媒介。

我是1998年攒了一套电脑、扫描仪,发现扫描仪可以去成像,扫描出来的影像都是平铺直叙的,没有虚实,每个细节都特别的清楚,那种客观的绝对化要远远大于摄影。

null

null

《负部》系列作品,以扫描仪的视角看东西的底部

扫描和照相机摄影还有很大的差别。照相机是你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扫描仪却是从下往上“看”,和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正好相反。而且扫描仪和被拍摄的东西必须接触,图像才成立,你把东西拿上去、放下来,就有一种零距离的体验在里面。

null

《我的东西 之一》2001

《我的东西》系列,第一件作品印象最深刻。不完全是当日消费,甭管是小时候的或者什么时代的,我把我家里面能有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一起,所以那里面的东西时间跨度比较大。

以前我们拍照片还得冲洗胶卷,它需要一个时间。当我把物体放在扫描仪上,不到一分钟,一个图像就生成了,和平时拍照片的视觉又完全不一样,的确是让我非常兴奋。

null

《07结算(上)》2008

null

《07结算(下)》2008

后来我按照记帐的方式,作品中出现的物件都是当年的消费品,它是每年的一个年终结算。

null

《07结算(上)》2008,局部

画面在视觉上也有一些分类,有按物件类别,或按形状。某一块可能是各种票证、收据、小票,证明你消费数字的东西;某一块可能全是书籍;某一块全是圆的东西。

null

null

《我的东西 之五》2002

这个里面有5000多个物件,有意识地挑选一些零碎的物件,一个小碎屑,吃饭掉的小米粒,一个瓶盖,我们日常里不会去看的不起眼的东西,你把它放在一起,可能像一个小宇宙似的。

null

一样的东西,一样的物欲

小的时候家里面买什么东西都记一下,都是拿文字;《我的东西》这个账本,变成一个图像的流水账本。不是一种收集,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记录,然后该消费的还是消费掉,该扔的还是扔掉,并没有积攒下来。

我每天扫描的都是日常物件,很多人看到后会从中找,有没有我也用过的?一看很多是熟悉的。我们都用过同一个品牌、同一种东西,就会让人思考: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一样的,对于物质的依赖都是同等的?

null

null

我也扫描过钱币、钞票,这些跟消费的连接是最近的。

null

《我的东西 之六》2002

null

《我的东西 之六》2002,局部

null

《红色再生产 之一》2006

这几件作品,跟我小时候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看起来好像是革命物件,但是当时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内容、日常的消费。

null

null

《书之二》

书籍就是扫描我自己家里的藏书,包括小人书、现代看的书、一些小说,其中画册是最多的。

null

《我的东西 圆之二》2006

null

《我的东西 圆之三》2006

圆系列,把我日常家里消费过的圆的东西扫了一遍。一支笔,把它杵在扫描仪上,扫它就是一个圆形,生活里还有像扣子、唇膏、瓶子盖、相机的镜头等等,只要注意找就会有很多。

null

《负部 之五》2009

新的品牌和产品不断地涌现,包装越来越有设计感,产品越来越精致,老的产品也有可能被淘汰。比如第一幅作品里的东西,十年以后再看,有些就没了。

这些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生活过的一种证据。

null

null

null

Flickr网友以洪浩的作品为灵感

买买买不一定更快乐

国外有一个图片网站叫Flickr,一个朋友就在上面搜我的名字,发现有很多人也用这种方式去扫描。

美国的、澳大利亚的,还有欧洲的一些年轻人,扫描他包里的东西、抽屉里的东西,排得也是密密麻麻的,最后说这个灵感都是来源于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已经不完全是艺术,就是观察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

null

null

消费社会,没有消费,社会就无法发展。电商,只要你看,你的欲望就挡不住,就会粘在上面;快递,让我们得到一个东西比以前更快、更方便。

有一些消费需求是被激发出来的,不是主动消费,包括流行的东西、电子产品,比如说iPhone手机,每个人都有,像发的似的。

我也曾经有过买的冲动,买名牌、赶时髦,或是被某种要求驱使。后来我发现,买了还真是没用。现在长年没进过商店了。

null

null

null

《有边 之十五》2018

null

《万相 之四》2017

我后来甚至不把这些东西放在扫描仪下,直接放在画布上去勾外轮廓,出来以后像一个抽象画,好像我们对物质的某种欲求就看不到了。

从《我的东西》到《负部》、《往复》、《反光》、《有边》、《万相》系列,用一种“抹平”的方式,让东西都变成相对平等的,有一种去物质化的呈现。

null

null

其实,不是说物质匮乏我们就痛苦,物质丰富我们就快乐。我是觉得,我们对自己要有反思:为什么要拥有这些物质,是不是离开了就无法生存了?

以前物质不多的时候,获取快乐的方式反而可能更多;现在,却更多是从物质的拥有、消费上,去获取快乐。但是为这个快乐付出的痛苦,可能比以前更大。

到底是物质拥有越多越快乐,还是让快乐的来源越丰富越快乐?可能都需要去体会,去观察。

鸣谢:佩斯北京、2019乌镇当代艺术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