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亿,房地产之外的碧桂园

文/华商韬略 叶姝显

做了22年,还要继续做下去。

2019年1月21日的碧桂园年会上,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先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过苦日子的经历,同时也分享了前几天晚上刚改好的最新一版公司简介《碧桂园是什么》。其中,碧桂园的定位已升级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对“过苦日子”感同身受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感,或许正可解释碧桂园一直以来在扶贫路上坚持下来的原因。如今,杨国强先生不但履行了自己最初的承诺,甚至完成得更好。

而如果从1997年初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要求匿名设立以母亲名字命名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开始算起,“造血式”扶贫这条路,碧桂园已走了22年,累计投入48亿元。

1. “产业扶贫”——助力那些年轻人的创业梦

2018年,是中央提出 “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第五个年头。

这一年5月20日,碧桂园在广东顺德总部启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这是碧桂园首次将扶贫上升到主业的高度,确立了地产是扶贫的基石,扶贫优于地产的“双主业”发展模式。

同年秋天,广东碧桂园总部迎来了66位年轻人——他们是碧桂园举办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员。培训班旨在为这些当地扶贫“领头羊”打开产业视野、启蒙商业意识。

彼时,碧桂园正在结对帮扶的全国9省14县寻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为当地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碧桂园的名声吸引了全国有志青年,这些年轻人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也有做加工的。其中,长相秀气的马娟来自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null

图:马娟近照

东乡地处黄土高原,是一片“只见黄土、不见森林”的土地,资源贫瘠、人们观念落后。2017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000元,是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当地女孩受教育程度不高,年纪不大就结婚,早早当上家庭妇女。能考到外地读大学的女孩凤毛麟角。

马娟是位90后,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人,但她在2010年顺利考上了兰州城市学院,成为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考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并在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赴台湾进行交流学习。

2017年马娟研究生毕业时,恰逢西安等城市陆续展开“人才大战“,数百万大学生都争相涌入。但在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后,马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她放弃了在西安工作的机会,成为东乡族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女硕士。

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和试水,马娟最终锁定了互联网食品行业。

她发现自己老家东乡很不起眼的一种传统小吃花馃馃深受外地顾客欢迎——光是在兰州美食街,几家卖花馃馃的小店生意就异常火爆。而目前老家和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卖花馃馃的小摊多,但都只是小作坊式生产。

null

马娟意识到,做为地方特产,花馃馃市场效益好、需求量大,但是没有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推广规划。她认为,东乡妇女几乎每人都会做这种传统小吃,可以带动大家一起做。马娟说,“这样大家都能赚钱”。

null

于是,马娟开始了打造全新“东乡花馃馃”之路。

她先找来亲戚在自己家里“研发”新式花馃馃。在原有样式基础上,她对色泽、口感、规格等都进行了精心微调,并由此制定了统一的加工标准。经过多番“试验”,马娟规定花馃馃小馓子的长度是28厘米,绕6个圈,大小粗细必须一样。达不到标准,就必须重新做。

null

图:马娟在制作花馃馃

对于产品包装,马娟也是下足了功夫。她为此专门跑到义乌包装市场,一待就是好几天,认真考察最受欢迎的食品包装,最终带回了“东乡花馃馃”的包装样式。

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产品在2018年1月19日正式在电商平台上推出后,短短一个多月,就销售出了3000余份,供不应求。

2018年4月,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进驻东乡族自治县。在进行多次考察以后,碧桂园认为马娟带动的东乡族自治县花馃馃产业与碧桂园“产业扶贫”模式不谋而合,因而决定在东乡族自治县建设扶贫车间,交付当地村委会、村集体所有,可供马娟和她的团队使用。

这不仅帮助马娟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妇女的工作机会。

null

图:马娟和员工在生产车间

此外,碧桂园还联合自己旗下的“碧乡农业”和“凤凰优选”等公司,共同打造良性循环产业链销售模式,助力马娟的花馃馃事业。

其中, “碧乡农业”意在把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化”,靠品牌拉动力增加产品价值。在“碧乡”平台出售的农产品都设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连接溯源平台,这种“一品一码一户”模式既保证了所售产品安全可靠,也实现了产品附加值增值。

而“凤凰优选”做为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则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布局800多家门店,并设置“扶贫专柜”,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null

图:碧桂园扶贫专柜

碧桂园和马娟联手后,当马娟的产品制作完成后,碧桂园就运用自己的集团平台和渠道优势,为其打上“碧乡”标签并在“凤凰优选”上推广和销售,为“东乡族自治县花馃馃”打开更广阔的销路,真正落实扶贫一条龙服务。

在县委县政府和碧桂园等企业的大力扶持下,马娟花馃馃的生产规模也从一开始的家庭小作坊扩展成为了三个生产基地,每月可生产花馃馃14万斤,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光是位于东乡县布楞沟村的加工车间,就已吸纳当地50多个贫困家庭的妇女进行花馃馃生产,每人每天约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碧桂园一直秉持着“可复制、可造血、可持续”的扶贫理念,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模式,并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其体现就是扶贫产业的多元化,“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其中,广东英德鱼咀村被碧桂园联合当地政府打造成网红“鱼咀古城”文旅项目,广西田东县步兵村则主抓绿化苗木产业,碧桂园也助其引进绿建项目,意在将它打造为绿建产业高地。

2.“教育扶贫”——谁说寒门不能出贵子?

去年7月,《教育扶贫:国华纪念中学》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颇受好评。而今天凤凰网播出的《最佳辩手》中,选手王永锟又再度让人关注起这所碧桂园创办的免费高中。

作为一家机器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王永锟回忆, “来到国华之前,母子相依,家穷人欺,我敏感而自卑。是国华让阳光照进了我的内心,坦然面对过去。”

null

图:王永锟个人照

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是由杨国强个人出资2.6亿元创办的全国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民办高中。

2.6亿元,是杨国强当年的一半身家。

学校专门招收贫困生,不但衣食住行所有费用全部免费,还会为其提供攻读大学、硕士、博士的所有费用。

null

图:国华纪念中学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这是杨国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的初衷。

“从使用马桶、花洒到使用新课件、学礼仪、跟名家见面”,国华纪念中学尽力给寒门学子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除了国华纪念中学,碧桂园还创办了另外两所免费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校和国良职业培训学校。

其中,2013年成立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校,由杨国强个人投资4.5亿元建成。该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碧桂园自身旗下各平台,为贫困学子们从教育到就业,提供了全免费的“一条龙”服务。

在第二届毕业典礼上,60岁的杨国强对即将踏足工作的“孩子们”反复叮嘱:“我们怎么才有力量,怎么使自己充满力量,怎么将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引导,需要你有胸怀、肯吃亏、肯吃苦,要真的用心去对人好、对社会好。”

而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则是一所为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退役士兵设立的免费学校。学校不仅给学员提供相关技术培训,还会优先将其推荐到碧桂园下属公司就业。

碧桂园多年来免费办教育目的是:阻断贫穷在代际间的传递。

迄今为止,国华纪念中学改变了近3000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并在2016年被清华大学授予“清华大学生源中学”的称号。 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校2017年的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国良职业培训学校也已帮助超过14000名退伍士兵成为产业技术人员。

null

图:广东碧桂园职业学校航拍

“我也穷过,我知道贫困是怎么一回事。”杨国强先生曾对媒体这么说。这也许就是他一直以来坚定参与、大力支持中国扶贫事业的最朴素的初心。

22年,48亿,碧桂园在扶贫之路上不断创新, “参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使命、责任、良心的体现。”杨国强说。

2015年10月16日,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并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2016年,杨国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2017年,碧桂园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2018年5月,碧桂园荣获2018中国慈善榜中的“十大慈善企业”。

通过“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碧桂园给予贫困者尊严,也带着他们闯出一片未来。在碧桂园看来,尊严和未来同等重要。扶贫不是怜悯,而是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扶贫之路上的碧桂园,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