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作者:邓睿 内容来源:资本一线

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在新三板挂牌的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32708.OC)(以下简称“三力制药”)于2018年12月报送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上交所公开发行不超过4074万股,募集资金2.37亿元。

三力制药主营业务为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为开喉剑喷雾剂和强力天麻杜仲胶囊等。根据其挂牌新三板时所披露的年报可知,2013、2014年营业收入为15,932.61万元、26,687.77万元,增长率达到67.50%,但至2015年及近期招股说明书报告期内(2015年-2018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速大幅度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增长率为34.48%、43.39%、24.04%。

中国资本观察(www.zgzbgc.cn)通过深入分析该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数据,发现该公司营业收入数据、采购数据、费用支出数据及主要供应商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不排除虚增营业收入数据、采购数据的嫌疑。此外该公司还存在其研发费用是否能匹配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问题。而且该公司主要供应商频频因质量受处罚,也让其“产品单一”模式的风险进一步加强。

营业收入数据存千万虚增嫌疑

根据招股书披露,三力制药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3,833.10万元(见表1),同期增值税税率为17%,换算得2017年含税主营业务收入为74,684.73万元。根据财务勾稽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应体现为相同体量的现金收入,或有新增同等规模的经营性债权,通常情况下二者皆有,二者总和应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匹配。

财报显示,三力制药2017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科目金额为61,016.15万元,除去同年预收款项减少314.03万元的影响,则2017年以现金形式流入的金额为61,330.18万元。通过与上述含税主营业务收入勾稽后,有13,354.55万元未以现金形式流入,则应以新增的债权形式体现在财报中。

资产负债表中,三力制药2017年期末“应收票据及账款”总金额为19,380.97万元,与期初总金额13,966.98万元相比新增加了5,413.99万元。此外,该公司2017年末坏账准备为996.39万元,与期初662.94万元相比新增了333.45万元,则可得到新增债权总额为5,747.44万元。这一结果与根据财务勾稽原理推算出的数额13,354.55万元不相符,其差额多达7607.11万元,此外财报中并未披露“长期应收账款”及票据背书等其他支持性数据,对比结果反映出2017年三力制药存在7607.11万元含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虚增嫌疑。

根据上述方法,可推算出2018年1-6月(不考虑2018年5月营业税由17%下调至16%影响),2016年分别存在4,100.20万元、4,968.97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存在类似的虚增嫌疑。

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表1:营业收入数据表)

采购数据差额巨大 存虚增嫌疑

中国资本观察在深入分析三力制药财报时,发现除营收数据存疑的同时,该公司的采购数据在报告期内也存在明显问题。

2017年,三力制药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额为16,637.43万元(见表2),占比同期采购总额为87.60%,则合理通过换算得到2017年该公司采购总额为18,992.50万元。增值税率为17%,可换算出2017年含税采购总额为22,221.23万元。

根据财报披露,2017年三力制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金额为14,279.72万元,除去同期“预付款项”科目增加的406.84万元的影响,可得到2017年该公司采购总额中实际以现金形式流出的金额为13,872.88万元。用此金额与含税采购总额进行勾稽后,可算出尚有8,348.35万元差额应体现为新增债务。

但该公司2017年期末应付票据及账款科目与同期期初相比,未增反降,减少额为644.10万元,考虑到财务报表中并未披露票据背书支付的数据,结合目前数据,2017年三力制药的采购数据共有8992.45万元的数额存在偏差。此外,将2017年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购建情况,和同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做对比,得到让人更费解的结果,此处可算作负债的金额未增反降,约减少了805.90万元。固定资产等变动非但未给采购的巨大差异提供数据支持,反而倒泼了“一盆凉水”。

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到2018年1-6月(不考虑2018年5月营业税由17%下调至16%影响),2016年分别存在4,561.47万元、5,415.57万元的采购数据差额存在类似的现象,并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表2:采购数据表)

轻“研发” 重“销售”

通过查阅公开资料及财报分析,中国资本观察发现,三力制药存在核心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根据表1及表3可发现,2015年-2018年1-6月该公司核心产品为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开喉剑喷雾剂,其中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占比主营业务收入为76.52%、79.05%、81.20%、80.46%,开喉剑喷雾剂占比主营业务收入为15.04%、15.86%、14.60%、15.20%,从数据上看这两种类别高度相似的产品,支撑了该公司90%以上的收入。通过财报分析,这种产品“单一”型的盈利模式非但未让三力制药产生危机意识,反而却似乎“乐在其中”。

招股书披露,三力制药2015年-2018年1-6月研发费用分别为34.44万元、281.09万元、270.00万元、13.63万元,占比营业收入分别为0.1%、0.55%、0.42%、0.05%,如此低的研发费用远低于同类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

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表3:费用占比表)

此外,三力制药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率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标准中包括:研发费用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科研人员占比总人数不低于10%。根据财报分析,该公司并未披露科研人员数量,而是将生产人员与技术人员并项处理,共计93人,若该公司2018年仍成功通过《高级技术企业》的审核,则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人员结构部分,2018年该企业应至少有28名技术人员,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该公司2018年1-6月研发费用为13.63万元(根据财企[2007]194号第一条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包括: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经过初步核算后,该企业技术人员每月薪酬福利约为811.31元,这一薪资标准甚至远低于一二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除此之外,三力制药科研费用远远低于3%,不禁让人对该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资料产生怀疑,中国资本观察就此问题致电了贵州省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财报的财务数据来源可能存在差异,地方认定管理机构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审核过的企业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同样是审计报告,为何在数据上会出现这种问题?不禁让人怀疑该企业是否存在为取得缴税优惠而粉饰财报数据。

三力制药收入、采购数据存疑 “轻”研发“重”销售!

(人员结构)

与“低“研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力制药的“高”销售费用,2015年-2018年1-6月,该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15,696.19万元、23,844.20万元、30,261.46万元、13,535.33万元,占比营业收入分别为43.73%、46.33%、47.41%、45.18%,销售费用的占比基本维持在45%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2.5%,并不会受营业收入变动而发生过大浮动,2013年-2014年的销售费用占比分别为43.82%、45.10%,依然印证“45%±”定律。

根据招股书披露,三力制药对销售费用过高的解释为:公司销售费用构成基本稳定,市场推广费比率较高,主要由于公司专业化学术推广的销售模式所致。

综上,从数据上分析,三力制药在专业化学术推广上的精力投入,远远多于产品研发,始终遵循着无形的“45%±”定律。

主要供应商频频遭罚

招股书披露,三力制药的主要五大供应商中的三家为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重庆慧远药业有限公司和安徽顺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这三家主要供应商近年都受到过监管部门处罚,其中安徽顺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更是因质量问题被吊销过GMP证书。

详情如下:

1)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2018年5月,亳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网公布了《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情况表(2018年5月4日至5月12日)》,查出亳州市盛龙药业有限公司存在问题,并要求限期整改;

2)重庆慧远药业有限公司:2018年12月,贵州省公布的药品抽检不合格信息表显示,重庆慧远药业有限公司的桔梗不符合规定,检查不合格项目为水分;2017年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结果,重庆慧远药业有限公司的知母不符合规定,检查不合格项目为水分及含量。

3)安徽顺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18年4月,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2018年3月份对安徽顺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严重缺陷,物料管理混乱,资料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并收回其GMP证书。之后,其官方公布为:“饮片生产原料药材来源混乱,直接影响到饮片质量:多数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药材并非专用基地生产,而是从市场购买,这样就造成产地不明、采收时间不清、甚至基源混乱,因而难以保障饮片质量。”

招股书披露,三力制药表示其有严格的“供应商遴选”程序,但事实看来严格程度有待于商榷。该公司核心产品单一,如果原料采购上出现质量问题,则定会对其营业收入带来巨大影响。

中国资本观察就上述问题向三力制药邮箱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仍未得到企业任何回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