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独家丨世界第三!中国在这一领域赶超美英

原标题:《从埃克替尼到“白菜价”PD1:国产抗癌药的前世今生》

此账号为大风号风铃计划加盟成员,文章为凤凰网独家版权所有。

撰文/子非鱼(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

5月21日,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开发的抗肿瘤药吉非替尼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批件。

这款对标原研药企阿斯利康的王牌肺癌一线用药易瑞沙的仿制药,是一种适用于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及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专家认为,由于对亚裔人群患者疗效尤为显著,被有关媒体称为“上帝送给亚裔人的礼物”。这款新替尼的上市,迫使原版药易瑞沙,再次降价,现时原本需要五千元一盒的价格降到547元一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上市的新型抗癌药物,如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依然有近半数、总计四五十种药品,尚未在国内获得批准。即使是已经在国内获准上市的进口原研新药,绝大多数也因为价格奇高而难以惠及普罗大众。替尼这个词根,代表了“指哪儿打哪儿”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两大类主流药物之一。中国仿制药市场自替尼始,再到目前的免疫治疗药物的竟相上市,经过数年奋战,目前已在仿制药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null

图注:资料图

埃克替尼:中国第一款替尼仿制药

肺癌是全球主要国家发病率、死亡人数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的肺癌患者高达2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中晚期。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从针对EGFR基因的分子靶向药中获益;而EGFR基因没有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则不建议使用EGFR靶向药。奇特的是,EGFR基因突变在欧美非小细胞肺癌病友中,仅占15%左右;而在东亚人群中,阳性率高达50%上下。本身东亚地区的总人口就在全球占据大多数。因此,EGFR靶向药的目标受众,相当比例都在东亚地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中国有大批EGFR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如果等着使用欧美原研的进口靶向药,不少患者无力负担;如果有国产的EGFR靶向药,价格公道、质量过硬,甚至可以进军国际市场,毕竟国外也有穷人。

null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达药业和埃克替尼应运而生。2009年2月到2009年11月,全国27家三甲医院参与了埃克替尼对比进口原研同类靶向药吉非替尼的随机对照三期临床试验。399名EGFR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参与,其中200名患者接受埃克替尼治疗,199名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两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是4.6个月和3.4个月,无统计学差异。副作用方面,埃克替尼组似乎比吉非替尼组更轻微——比如,腹泻,埃克替尼组的发生率是19%,而吉非替尼组的发生率是28%,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上述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世界顶尖的肿瘤学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肿瘤学》上,一时间举世瞩目、举国轰动,甚至被国家领导人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此后获奖无数。不过,白璧微瑕,下图是埃克替尼(左)和进口原研的同类药物厄洛替尼(右)的药物结构式对比图,除了黄圈和红圈中圈出的部分,其他主干结构一模一样,而黄圈部分只是将红圈部分的开放状态(开链结构)转变成了闭合状态(闭环结构)——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将埃克替尼,称作”伪装成创新药的仿制药“。但是,作为第一个国产的小分子靶向药,埃克替尼书写了历史。

中国贝达药业开发出肺癌EGFR靶向药物埃克替尼(凯美纳)是很重要的事情。它的成功不仅吸引了大量高端海外制药人才回来创业,也直接给进口的易瑞沙等带来了高质量的竞争,加快了这类靶向药物的降价速度”。据《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显示,该药2011年获批,为中国首个靶向创新药。因为凯美纳,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靶向抗癌药的第三个国家。

null

国产抗癌药的“替尼”时代

受埃克替尼的鼓舞,国内肿瘤药研发企业一哄而上、你追我赶地启动小分子靶向药的研发工作,一时间国内有几十上百个名叫“XX替尼”的新药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许多企业投入巨资,吸率肿瘤病人参加相应的临床试验。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大致到了收获的季节,几十上百个“XX替尼”,截止到目前仅有阿帕替尼、呋奎替尼、安罗替尼、吡咯替尼等少数几个脱颖而出,陆陆续续在国内上市,应用于部分复发难治的晚期实体瘤患者。这其中恒瑞医药的胃癌药物阿帕替尼,则成功挤身于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

这款号称中国原研药的小分子靶向药,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1月,一共入组了267名至少接受过两种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者,一组接受阿帕替尼治疗,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阿帕替尼相比于安慰剂,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从4.7个月延长到了6.5个月。阿帕替尼主要的副作用:手足综合征、蛋白尿以及高血压。该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稍后,阿帕替尼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阿帕替尼是恒瑞医药做国产创新药的突破口,因为它一号称是一款原研药物,定价每月的费用超过12000人民币。根据2018年年报,阿帕替尼的销售量达到139.17万盒,贡献了超过十亿元的收入。但阿帕替尼开拓的新适应症近几年与其他上市新药的对比中,部分数据与其他国家的原研药相比,略有下降。

恒瑞制药是国内这次替尼大战中第二家收获两款替尼药物的制药公司。除了阿帕替尼,他们的第二款乳腺癌靶向药物吡咯替尼,也于两年前被批准上市。据已经公布的二期临床试验,入组的是已经接受过蒽环、紫杉醇类化疗和曲妥珠单抗靶向药治疗失败,HER2基因扩增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1分组,一组接受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治疗,一组接受国外同类靶向药拉帕替尼+卡培他滨治疗。结果显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相比于拉帕替尼+卡培他滨,客观缓解率明显更高(从57.1%提高到了78.5%)、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明显更长(从7.0个月延长到了18.1个月)。该临床试验结果在2017年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公开宣读,随后,吡咯替尼+卡培他滨,被批准用于晚期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

很快,国内第二家拥有两款替尼的是正大睛天,他们在吉非替尼片于今年五月获得批准上市后,去年五月,他们的另一款所谓的原研创新药:安罗替尼(福可维)也正式上市。

查询这款药的试验数据表明,2015年3月到2016年8月,437名至少接受过两种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的比例分组,一组接受安罗替尼治疗,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安罗替尼明显延长了中位总生存时间,从6.30个月延长到了9.63个月。安罗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高血压、皮疹、高甘油三酯血症。该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杂志上;不久,安罗替尼被批准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不久刚刚举办的2019 年CSCO 指南会上,安罗替尼凭借其在各瘤种研究中的良好表现,在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食管癌等治疗领域得到专家认可,获得CSCO 最新指南推荐。此次,安罗替尼获得四个瘤种指南推荐,是对其肿瘤治疗价值的肯定。

国内正式上市的第六款替尼肿瘤药物由和黄埔医药研制的呋喹替尼胶囊(爱优特)于去年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以及既往接受过或不适合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

让业界较为振奋的是呋喹替尼胶囊是一种境内外均未上市的1类创新药,通过国家今年初最新发布的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准上市。该药首先进入中国市场后才准备在美国和欧洲推出,这与以往新药进入西方市场多年后才获得新药的历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是首个在中国发现、研发并基于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的成功结果获得无附加条件批准的药物。

这一时期的国产抗癌药,走的思路,基本还是埃克替尼走过的老路——模仿式创新。国外有的新药,模仿过来,稍加改造,在国内做正规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发表受全世界学术界公认的科研论文,然后谋求在国内上市,利用价格优势,获取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是,即使是这样一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十上百个“XX替尼”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截止目前成功上市的,局指可数,足可见肿瘤新药研发之难、耗时耗力耗资之巨。

中国目前已经是仿制药生产大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99%都是仿制药企业,近17万个药品批文,95%以上都是仿制药。但尴尬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多数还是会选择专利药。国内专家认为,中国仿制药能占领市场与否,能得到医生和群众的认可与否,关键在于其两大核心价值:安全和有效。

把“神药”PD1卖出白菜价

中国仿制药除了替尼类,最具突破性的就是免疫类药物的跨跃式进步。

过去五年里,全球范围内肿瘤新药研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肿瘤免疫治疗。自从PD-1抗体于2014年9月在欧美和日本上市以来,国内的不少病友也是趋之若鹜,通过各种合法、半合法的方式从境外采购PD-1抗体,希望借此延续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国内肿瘤药物研发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最近四五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努力接轨国际、积极深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且雷厉风行:建立优先审评制度、临床试验审批制度改为默许制、有条件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直接国内申报、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自查核查、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全国十省市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国际药监体系接轨成为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会员国……一时间,市场风气和企业预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看到国内新药研发重大产业机会的国内外“英雄豪杰”纷纷入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建于2010年的百济神州,其核心创始人包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教授;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制药,其创始人俞德超是38项美国专利的发明人,曾任美国Calydon生物制药公司主管新药研发的副总裁;成立于2012年的君实生物,其核心团队均为医药产学研领域纵横多年的海归博士;成立于2015年的基石药业,其创始人江宁军曾任赛诺菲全球副总裁……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最近五年里,一大批致力于肿瘤新药研发的本土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始人团队拥有本领域丰富的经验以及足够的国际视野。既然PD-1抗体广谱、低毒、抗癌疗效持久,一时间众多国内企业投入其中。君实生物第一个获得PD-1抗体国内临床试验的批件、百济神州将PD-1抗体I期临床试验的地点选择在海外、信达生物第一个提交PD-1抗体在国内的上市申请……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研发的PD-1抗体,连同两大进口的PD-1抗体,已经在国内上市。此外,另外两大进口的PD-L1抗体已经提交了在中国的上市申请,有望在2019年中下旬正式上市;包括恒瑞、百济等数个国产的PD-1抗体,也正在等待有关部门的最终审核……乐观预计,到2019年底、2020年初,国内将有6-8个国内外研发的以PD-1、PD-L1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上市。

国内、国外新药在中国市场上扎堆上市,差异化竞争是口号,大幅降低价格获取市场则几乎是必然的道路。目前,国产的、已正式公开销售的PD-1抗体主动放低身段,将价格降至进口药物的一半;甚至更低,已上市的特瑞普利单抗(7200元/240mg)和信迪利单抗(7838元/100mg),而在癌症患者中驰名的K药与O药,为了与这些国产PD1竟争,纷纷将价格降至全球最低价。PD1免疫类药品的低价与便捷,使之前红火一时一的大部分因国内没有药,而去国外看病潮略有下降。

未来,随着国家谈判和集中采购的登场,PD-1抗体的价格必将进一步下降,原本每个月近十万元的“奢侈品”,或将跌至患者自付每个月只要一两千元的“白菜价”——当然,这对于肿瘤病友而言,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福音。

版权声明:本文仅发布于凤凰网大风号,禁止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