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四代良渚考古人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良渚古城遗址”6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应妮)“良渚古城遗址”6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而这背后,是四代良渚考古人83年的接续努力。

1936年,24岁的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等人先后3次代表西湖博物馆对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六处遗址进行了试掘,获得大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并在此期间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这是第一代良渚考古人。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此处古老文化为良渚文化,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是浙江余杭区的良渚、瓶窑等地许多遗址的总称,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而此次申遗的良渚古城遗址就是良渚文化的权利与信仰中心,位于良渚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隅。

1986年和1987年,中国考古界迎来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具有王墓等级的反山和瑶山遗址的发掘。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室(史前考古)主任的牟永抗说,“单就玉器而言,在数量、品种或花纹均超过全国以往历次发掘所得良渚玉器之总和。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新器种、新纹饰,成为良渚玉器一次轰动性的空前大发现。”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

随着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带领着同事们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一座史前古城初露端倪。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2015年,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

这些考古工作不仅大大提升了人们对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内涵、布局、过程、价值的整体性认识,使其成为良渚文化中遗址点分布最密集、遗存类型最丰富、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处核心遗址,而且在布局上显露出一个经过精心规划、有着明确功能分区的庞大而完整的、带有早期国家都城性质的空间形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坦言,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尽管中国国内说了好多年,但是国际学术上是没有的,“并非别人不认可,而是我们没有拿出物证来。关于良渚古城遗址,在考古界和学界,83年四代人一直坚持,非常不容易——从一个江南的农村,挖出了一个距今五千年的规模庞大的古城,第一次向国际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