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富硒产业蓬勃发展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原标题:

村美民富产业兴栉风沐雨谱宏图

江津区近年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综述

生态富硒人长寿,椒香四溢民日丰。江津农村,处处喜人。

江津位于重庆西南,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处于渝川黔三省交界地带。全区幅员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辖30个镇街,户籍人口1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8.1万人,耕地面积169万亩。全区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禽、花椒、茶叶、水果、水产、中药材八大产业,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江津花椒)”。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1.0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6.95亿元,总量仍居全市第一。

八大产业提档升位

江津花椒享誉全国

“我们已经和江津保持了近10年的合作,旗下品牌‘青一色火锅’用的就是江津青花椒。江津花椒品质优良、品牌响亮,让我们成了‘老客户’。”2019年中国·江津花椒贸洽会上,重庆德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对江津花椒赞不绝口。会上,江津花椒大放异彩,共签订购销合同1.2亿元。签订投资额达18亿元的先锋国际花椒产业城框架协议,项目落地后有望建成集大数据、期货等于一体的全国花椒集散中心。

江津是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区和产区,目前全区花椒种植53.5万亩,有61万椒农、28家花椒加工企业,花椒烘烤业主2000多个,营销经纪人和从业人员8000多人。花椒产业每年可向当地和周边群众提供季节性务工16万个、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2018年,全区花椒总产值达32.7亿元,成为全市农业的“四大名片”之一。今年6月,我区以花椒为主导产业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除了花椒,近年来,我区农业生产不断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了粮油、蔬菜、畜禽、花椒、水果、茶叶、水产、中药材八大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6.95亿元,总量全市第一。

富硒产业蓬勃发展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硒是江津人的长寿“密码”,更是江津人的致富“密码”。近年来,我区把富硒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成立专门机构,出台了《关于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确定发展富硒粮油、花椒、茶叶等八大产业。

2017年,我区富硒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举办了中国重庆(江津)首届富硒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一江津彩”江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颁发全国首批富硒产品认证证书,富硒江津影响显著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江津成为全国14个天然富硒区之一,全国唯一大城市城郊型天然富硒区,成功创建中国生态硒城、中国富硒美食之乡。

如今,富硒产业正逐渐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硒望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50个,富硒产品种植基地45万亩,水产基地3.8万亩,富硒畜禽出栏超过500万头(只)。2018年,实现富硒产业产值68亿元,增长23.6%。今年上半年,实现富硒产值43亿元,增长16.2%。

一江津彩提升形象

名牌产品全市第一

“‘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问世不到半年时间,公司旗下的4款茶叶,不管是销量还是价格,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重庆旺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富兰高兴地说。更让她欣喜的是,由于“四面绿针”品牌响亮,该公司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就揽下几十万元的订单,并与外地企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自从打了‘一江津彩’的标识,消费者更放心了,销路也越来越好。”重庆华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章华说。

2017年,我区启动了农产品品牌计划,强化富硒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依托专业策划公司,打造了1个江津富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江津彩”,培育富硒大米、富硒花椒、富硒茶叶、富硒畜禽、富硒水产、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中药材等八大类品牌,各个富硒经营主体打造自有“N”个子品牌,形成“1+8+N”富硒品牌体系。今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4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产品27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5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重庆名牌农产品达460个,居全市第一。

产权改革稳步推进

大力赋能乡村振兴

全村固定资产折资268万元、资源资产折资9585万元,按照“人地因素法”(有人有地配1股、有地无人或有人无地配0.5股)共配置股份1.2万余股,做到“确股到人、颁证到户”……这是石门镇李家村近年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此同时,李家村还以集体资产股份入股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联合社通过参与文化大院、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累计近1000万元,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像李家村一样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行政村还有很多。2018年,我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单位。我区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清产核资、量化确权、登记赋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区、镇、村三级工作机制,同时积极构建“1+3”政策体系,“1”即出台《江津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3”即《江津区农村集体资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江津区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工作方案》《江津区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办法》,化解改革推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唤醒”越来越多沉睡的集体资产,为乡村振兴赋能。

截至目前,全区2084个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全市率先提出“全域调查补图”,成为全市首批完成农业农村部数据汇交的区县之一。

脱贫攻坚持续发力

一村一品渐成规模

谈到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中山镇白鹤村脱贫户李光华很有发言权。“当初没有一技之长,靠着打零工维持家用,日子过得很拮据。”李光华说,成为扶贫对象后,帮扶干部不仅给他送来了鸡、羊,还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李光华通过自己的努力,目前年收入超2万元,真正地拔掉了“穷根”。

自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区始终坚持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56个,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56.3公里、新建泥结石路97.4公里、新建人行便道97.578公里;共新建及维修山坪塘416个、新建饮水井208个、新建饮水和灌溉管渠道78.76公里。全区1022名产业指导员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615个,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格局。贫困人口从9062户2.8万人减少到823户2058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户2.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2%。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