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工业化”是沙井先民们在三角城开启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长约1000公里,在其东段,祁连雪山融汇成闻名华夏的石羊河,这条河流穿峡越谷,形成了很多支流,流入河西走廊的一支,汇聚成了金川河,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座河西走廊上最悠久的古城遗址——三角城!

三角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距今2500—3000年左右。作为沙井文化的代表遗存,三角城是东亚大陆西部地区最早的一处绿洲城址,也是整个东亚大陆罕见的华夏农耕及礼乐文化圈以外的城邑遗址之一。

三角城就像一颗珍珠,镶嵌于先秦时代中国西北农牧文化的版图上。

沙井先民创造了青铜文化,开启了最早的“工业化”

上世纪40年代,夏鼐、阎文儒等中国早期考古学家,先后来到三角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三角城遗址进行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112件,有金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等。

相关专家研究认为,沙井先民们,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金川河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成就。

在三角城出土的兵器和工具中,以动物纹为特征的各种青铜饰牌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

“兵器工具中,以铜刀、铁刀、剑数量较多,青铜刀具相对铁器较易保存下来。”金川区博物馆馆长马志雄说,以云雷纹环首铜短剑为代表的精美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属于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重要一支。

沙井文化出土的青铜器,为啥没有出现同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鼎、爵等大型礼器、容器?马志雄认为,究其原因,表明沙井文化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局限,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尚未发展到中央集权王朝阶段。

三角城遗址出土了数量比较多的骨针,骨针还特别精致,这种状况在其它遗址中相对比较少见,这又是为何?

专家分析,沙井文化做为青铜器的开端,青铜器之贵重可想而知,而用这么珍贵的铜针筒来装骨针,可见骨针比青铜器更加珍贵,说明当时磨制一枚骨针有多么地不易。

沙井先民技艺高超,能把铜制镜柄与镜面连体铸就

沙井先民在金川河流域半耕半牧、聚集繁衍。

随着沙井先民对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预示着青铜文明——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同时,部族联盟、父权制也日趋完善。

金川区博物馆的沙井文化陈列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集中展示沙井文化内涵的陈列展览,汇聚了出土于三角城遗址的数百件精品文物,以独特的展陈方式向游客叙说3000年前的故事。

“沙井文化的青铜器以装饰品居多,独立展柜内展出的就是当年出土的一件青铜时代沙井文化六连珠青铜饰长带。”马志雄介绍,这是一件女性腰部的装饰品,束于腰际,更显衣着的华丽和主人的和华贵。

马志雄说,那时,沙井先民就能将铜镜一次性浇铸成平板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一侧还铸有突出的方形镜柄,柄上开方形穿孔。“柄上方形穿孔的功用是为了佩带物件,这种带柄镜的主要特征是镜面圆而平,较薄、镜边无突起的缘,镜柄与镜面同体铸成。”

相关专家研究认为,形制带柄的铜镜,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传统的铜镜不属于一个大的文化范畴,应该是属于西方带柄铜镜系统的产物。

在博物馆沙井文化专柜一角,还陈列有三角城出土的管銎斧、铜锥、铜环等。

“銎”指的是斧头上装柄的孔。

青铜时代沙井文化的管銎斧、形制不同的有銎铜凿,都是沙井先民们日常生产生活用具。

“铜锥是用来钻孔的,其锥柄为圆形小木棒,锥身多是四棱方体,锥尖多锤打成圆形尖状,也有扁平刃部的。”马志雄说,锥的尖头相对粗大的,能够钻大孔。

铜环则是腰带和垂吊饰上或是佩带刀具的主要构件,常与带扣、二联环、三联环、管状饰、铜箍一起穿连配合使用,构成垂吊饰物,使其方便垂挂于腰间。铜环按其大小或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大圆环、二联环、三联环和四联环四种。

三角城古城遗址构筑起一座通向金昌远古历史、走近古人生活的桥梁,人们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历史跳动脉搏,感知历史风云变幻,感悟先民创造精神。

三角城古城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图:杨文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