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 | 山东大学孙康宁:用“传道”与“授业”培育工科人才!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度,都以“传道”为先。孔子如此、苏格拉底如此,孙康宁亦是如此。

从刚开始执教以“授业”为主,到现在更加注重“传道”,虽然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但他终身学习、“立德树人”的初心却未曾改变。

当新工科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全新的领域便需要有探路者为之探索。前路漫漫,非志坚者无以行远。回望来路,背后饱含艰辛。

本期让我们聚焦齐鲁名师山东大学孙康宁教授,看他如何用立德树人的初心与在新学科的探索,二十年如一日培养“大写的人”。

一以贯之的“传道”与“授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度,都以“传道”为先。孔子如此、苏格拉底如此,孙康宁教授亦是如此。

“我在山东工学院读的大学,山东工业大学读的研究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我很感激这些学校培养了我,感谢我的老师们传授我知识,感谢学校教我做人做事的方法,传承了我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在谈起自己早年的求学生涯时,孙康宁教授如是说道。

山东工业大学是求真务实的一个学校,比起论文的发表,更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教会了他深入企业、工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做表面文章。博士期间就读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在这所大学就读期间,教会了他一丝不苟、坚韧不拔做事的精神。

“大学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知识、自由的空间、创新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氛围。”正是早年在高等院校的求学经验,为孙康宁教授今后的从教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教期间,作为山大教授,孙康宁从前期教学生涯中更注重于“授业”,即通过自己所学所知,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到现在,更多侧重于“传道”,即为学生指明“方向”。在孙康宁看来,“传道”固然重要,但离不开“授业”,在“授业”中“传道”效果才是最好的。

自“象牙塔”期间的谨慎务实到执起教鞭时的从教如流,“传道”和“授业”始终贯穿于孙康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钻研与探索。

从教四十一载,立德树人与新工科并行发展

“我最难忘的是我60岁的时候,我的学生、一些同事自发回学校为我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他们制作了ppt播放了他们和老师在一起难忘的时刻,他们举办了专题学术讲座,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的很多学生都成长为教授、企业家、管理工作者,他们都很幸福!我很感动,也很难忘,也许这就是一个师者最大的幸福吧。”在谈起自己在新山东大学20年的教学生涯时,孙康宁如是说道。

通过孙康宁在不经意间对我们提起的这一件事,从侧面让我们了解到了孙康宁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新山大执教二十载,孙康宁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和身边的同事一起围绕立德树人、知识向能力转化方面开展了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构建了新形态课程,编写出版了一些新教材等等,这些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积极肯定,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肯定。

他们的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在线课,建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完成了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

在谈到这些成果时,孙康宁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新完成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这一入选的项目名字为“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KAPI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本成果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质量的改革。依托两个教指委开展实践工作,参与的学校和企业有32家。目前,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已被收入教育部工科基础课教指委新版教学基本要求,成为政策制定和高校教改重要参照。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孙康宁推崇而且正在实践的全方位教学方法是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和品行一体化培养简称KAPI(或KAPIV)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构建新形态课程将理论课、实践课、创新课、立德树人要素有机溶于一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课程核心知识点(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工程训练基本环节和创新训练基本要求为要素设计而成的教学项目(或作品),然后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立德树人要素有机融合。通过知识获取,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基本能力的叠加训练,推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该项目实施时,通过MOOC和翻转课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用工程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项目的创新设计和创新制作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作品)整体研制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作品竞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竞争能力。

而在谈到立德树人方面时,孙康宁教授表示自己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有很多潜力在传统教学中没有得到发掘,学生自身也认识不足。这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在他看来,除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等自身原因外,大学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大学的使命便是为学生构筑立德树人助力框架。

在孙康宁看来,学校培养人才的初心,并非只在于取得高分,而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因此学校培养人便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不是说教,而是要润物无声。孙康宁所在的山东大学,其教学理念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倡导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其实质就是立德树人,这就是山大培养人才的初心。孙康宁向我们分享的见解与山大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如出一辙。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但是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在孙康宁教授看来,立德树人内涵丰富,知识+能力+品行一定是立德树人最基本的属性。当一个学生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知行合一的素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再加上丰富的知识与强大的能力,一个大写的人就立起来了。

新工科的未来在哪儿?

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孕育了新工科的出现,新工科的出现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劲动力,新工科的改革不仅涉及新工科专业的创建,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也深刻的影响到了工科基础课、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的变革,影响如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孙康宁是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这支团队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他也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带头人,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全国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小组组长。

谈到对于这一学科的期待,孙康宁始终希望自己的教学团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可以走在全国最前列,让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山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成为国家一流专业,让青年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但同时孙康宁也提到了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遇到了很多挑战,例如基础课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学时不足,科研条件差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问题,知识不能有效向能力转化问题等等。但最后,孙康宁和他的团队都通过积极引进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创建重点实验室,改善科研条件等方式,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最初的既定目标。

“在校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可荒废,学习知识很重要,交朋友很重要,但是锻炼自己的基础能力更重要,基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使自己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很重要。实践是创新之根,具有了实践能力,你可以先人一步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所以一定要学会动手,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在访谈的最后,孙康宁向在校同学们提出期许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位老师鲜明的育人导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