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丨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无关迟暮,不问翻覆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于莹

编辑 | 刁博雅

摄影 | 王泽中

“本想用各种华丽的辞藻去描述他,但后来发现在徐老师这样一位拥有独立人格的学者面前一切语言都显得单薄。印象中的徐老师是冷酷而又不失温柔的,是敢于挑战权威却又活得潇洒的,不趋炎附势,不玩腻心思,坦坦荡荡,真实而又有尊严的人。”这是学生眼中的“老徐”。

从“偶然选择”到“仔细斟酌”再到“重返母校”,对于徐继存而言,这是关乎他人生的三个重要节点。而他也在辗转中,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守护的东西。“学术研究就是我的生活日常。”几十年来,他把做学问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生活,而当面对这种生活时,却时刻保持敬畏。正是如此,从开启自己的教育生涯,到在这个领域里崭露头角,从成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到2018年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再到被评为山东社科名家,潜心研究,沉浸于学问,成了徐继存这么多年来不变的坚持。

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坦荡而又真实,严谨而又执着的教育人。

人生的三次选择

在徐继存的记忆里,80年代是自由开放的时代。而彼时的他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也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起初攻读的是外语系,后来因为与教育系的师生接触机会比较多,就自然而然的对教育学产生了好奇。”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教育学的徐继存便对其产生了兴趣,更是在读过教育学的本科教材后决定换专业,考教育学专业。

如果说去到山东师范大学读书是缘分使然,那考取西北师范大学便是徐继存仔细斟酌后的选择。“当时的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为了能把全国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学校都研究透彻,我花了很大的气力,最后找到了两所在当时招收博士生的大学。”几经比较,最终,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徐继存放弃了位于南方的学校,选择了西北师范大学,而这一次的选择也让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李秉德先生。

当谈到“第三次选择”时,徐继存的脸上一改往日的严肃,表现得颇具自豪感。“再回山东师范大学,便肩负了学科发展的任务。于我而言,从教这么多年最骄傲的便是在2005年领衔成功申报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这也是当时山东唯一的一个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自此,徐继存便踏上了他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之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点申报,到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再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获批,山东师大近些年来教育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徐继存的心血。

于他而言,山师教育学科是一方净土,是一份执着,更是徐继存想要用心呵护的“事业”。

学术即生活

“刚读大学的时候还不能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学术研究’,读研究生时逐渐有了认识,也开始踏踏实实的去做学问。而现在‘学术’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算是一种习惯了吧。”“做了导师的研究生后,总是觉得不好好努力便愧对老师的盛名。自己当了老师之后,又总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感觉到不能给学生丢人。”徐继存如是说道,而这也成为他多年来在教育事业上的初心。

工作中的徐继存是极为认真的,他的课表几乎雷打不动,在面对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时,他便会优先选择上课。尽管早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但他仍会在上课之前的至少半天,静坐下来认真准备,在他的课上也总能听到他的思考与体悟。他常说,作为高校老师,绝不可以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应该把自己日常的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让科研成为教学内涵的源泉,让教学成为科研的动力。

“自从我国教师教育从三级走向两级之后,原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师资的教育学专业就失去了明晰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学专业的负责人,徐继存一直思考着应该如何走出高师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困境。他大胆提出并论证教育学专业应该培养学术取向的研究型基础人才,打通教育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之间的壁垒,尝试构建大类招生——二次分流——分向发展——本硕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持续的探索中,山东师大的教育学专业也在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身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继存,还有另一个身份——“教育学部部长”。而多重身份带给他的则是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参加一些学术兼职和社会活动,这些也让他很少有时间写作,但他却一直笔耕不辍。

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0余部。并且,他做的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将自身的研究和改革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持续的改革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的成果《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研究与层级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区域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你是什么人,比你教什么更加重要

“我们常说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传授的‘道’应是一位老师正确的三观,而当你提起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时,你是什么人,比你教什么更加重要。”就如徐继存所说的一样,但凡良师,无一不重身教。平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徐继存一年四季都会在办公室看书、学习,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

他的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曾这样说道:“读书和思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零碎时间用来思考,集中时间用来写作’,他对我说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也一直激励我到现在。”

“徐老师非常注重德育。事实上,他从没特意向我们讲过它,而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徐老师正直坦荡,对于自己的学生他更是严厉要求,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学生们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以老师的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为榜样。”这是学生眼中的徐继存。

自2003年以来,徐继存已经培养了近20余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分布在省内外各个高校,成为各校教育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们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以老师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为榜样,刻苦钻研,勤勉工作,勤奋耕耘,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论语》有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在徐继存身上,既有作为一名学者的清刚与睿智,又不乏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既有对学生的真诚与严厉,也有对学术的严谨和钟爱。而他也凭借着自己在教学路上的一颗初心,呵护着他心目中的教育事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