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于环:把学生引向明天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徐佳

编辑 | 刁博雅

摄影 | 王金奎、景浩恒

“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更明媚的未来……”于环在上完她人生中第一堂课后在日记本上如是写道,那一年她23岁。

对于23岁的于环来说,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的成年。在这样的人生信条指引下,于环用自己的教育初心栽得桃李满园。

从1997年大学毕业扎根乡土,到坚守初心培育祖国幼苗硕果累累,从事乡村教育20几年,于环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勤奋、谦逊、严谨和求实。

莽莽乡野,铿锵承诺,一个人,一支粉笔,一方讲台,为了一群孩子,如果说读书是大山里孩子唯一的希望,那么于环就是点亮这份希望的一盏明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于环,一个用信念和生命托起乡村孩子希望的老师。

扎根乡土,落叶归根

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乡村讲台

在农村,孩子大多梦想着长大后能够走出大山,看一看山外的精彩世界,父母们也都期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脱离那片贫瘠的土地。可是,有这样一些孩子从小将自己的梦想与这片大山、这片土地紧紧相连,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教师于环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于环,在家中排行老三,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于环的妈妈就经常对她说,“你看你长的这么瘦小,干地里的活怎么能行呢,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的日子才有盼头”。随着年纪渐长,母亲的“唠叨”在于环稚嫩的孩童心中开始萌芽,她知道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上了小学后,老师又给于环打开了一片知识的新天地。在于环的心里,老师就像是一个“百宝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不通晓,从老师那里于环也学到了很多从父母那里学不到的知识,也在那时一颗理想的种子开始生根。上了初中后,于环结识了一位又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知识的灌溉下,她开始茁壮成长,有时候听到老师们骄傲的和她们说着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在哪里获得了什么成就时,于环发现,老师们的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那份光芒在她看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自此,于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1997年大学毕业的于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在她的心里,她的血液和灵魂早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她要用自己的毕生去浸润这片土地上的幼童,于环说。

做“吹笛人”

把孩子们引向山外

1997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于环来到了烟台市的一个小村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启了她的教育生涯。

犹记第一堂课,于环一踏进教室,她看到的是一张张“灰头土脸”的面孔,脸脏脏的,手脏脏的,头发也乱乱的,有的学生还耷拉着鼻涕,看到新老师的到来,学生们也充满着好奇,转过来转过去,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面对着一双双充满着好奇的眼睛,于环的第一堂并没有按照准备的教案来,而是走下讲台,和一个个晃来晃去的小脑袋围坐在一圈开始聊天。通过交流,于环发现学生们对这个年轻漂亮又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老师充满了喜爱,很快于环就和学生们熟络起来,当下课于环马上要走出教室时,一个小男孩追上来对她说,“老师你要是能一直在这教我们就好了”,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让于环的心里翻江倒海,也正是这帮天真稚嫩的孩童让于环下定决心,要在这里一直干下去,把这些孩子带好,培养成人成才。

“我不能走,这里条件艰苦,没人愿意来教书。每当我看见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交流过程中,于环话不多,却句句朴实动人。

在当时,农村学校不仅硬件设施薄弱,在教师资源上也相对缺乏,因此每位老师的课程也十分繁重,当时于环一人就担任着全班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即便这样,她也从没有一句怨言。

2001年,于环被抽调到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担任化学老师,由于于环此前一直从事小学基础教育,一下被安排教毕业年级的化学,对于于环来说,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鞭策。

作为一名文科生,本就对化学学习不是很深入,而且还是教毕业班,一股脑的压力朝于环扑来,但是这个坚韧的年轻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化压力为动力,只要一有空于环就会轮着去听老教师上课,自己还会买一些光盘,晚上回到宿舍反复观看,利用自己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并且反复利用,于环表示,虽然一节课只有45分钟,但要上好一节课却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笔耕不辍,寓真于教

技精于道,静守于心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从教20多年来,于环一路摸索,一路灌溉,她用热爱与专注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做起了学生们与知识之间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枯燥的学科。要把这门学科讲的生动透彻,让学生喜欢,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打破学生们对化学的刻板印象,她会在学生们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就开始助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做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兴趣“催化剂”,对于很多化学老师来说,一堂实验课要花一上午时间去准备,配药品摆药品等等,十分浪费学时,而对于于环来说,只要学生喜欢,就去做,瓶吞鸡蛋,干瘪的气球在锥形瓶中膨胀变大,斜向下、竖直向上放置燃着的火柴测试火苗大小,在于环看来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中,所以在于环的课堂上,书上有的实验要做,书上没有的实验创造条件去做。

于于环而言,她最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我们家里的厨房就是个小型实验室,柴米油盐酱醋,牙膏、铁钉,只要我们能想到的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对象,也正是这些够得着的小事物开启了一个个学生化学兴趣的大门,从此爱上这门学科。

在实验中实验仪器炸裂破碎是常有的事,每每这时,于环不但不会责备学生,反而会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思考造成仪器损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改进实验操作。这种抓住课堂上临时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的做法,不仅保护了损坏仪器学生的胆怯心理更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真实有效地发生着。师德凝重,师爱无言,教学多年于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教师的涵养与坚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乡村教育20余载,韶华逝去,双鬓染霜,于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华发早生,期间也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作为烟台市人大代表,她也一直心守乡村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桩桩一件件于环都记挂在心里,付诸在行动里,守望着一个个渴望被知识浸润的孩子们,为乡村教育做着自己的努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