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获奖论文被撤奖,其父承认“过度参与”项目材料编撰……

昨天,引发诸多讨论的“云南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被撤奖。

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通报全文如下:

近日,关于质疑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获奖项目《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网络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我们迅速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对大赛评审工作开展全面调查。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就此项目及时进行复审,现将有关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如下:

专家组认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但其附件支撑材料和调查走访发现的新情况新材料不能充分证明作者独立完成该项目报告的整体设计和撰写。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根据以上情况,评委会建议:该项目研究报告文本撰写不符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8年修订)》评审原则第三条:“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之规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感谢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大赛的关心和关注,并希望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批评和指正。对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造成的社会影响表示诚恳的歉意。我们将接受教训,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严格按照大赛的评审规则和程序开展工作,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赛生态环境。

此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的一个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课题,于2019年3月9日参加第34届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决赛,获得一等奖,并于2019年12月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该赛事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

在网站上展示的部分实验记录中,陈某某写道:

2018年1月6日,“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该项目简介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公示资料显示,这名小学生的获奖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有人进一步质疑,小学生在实验记录本提到的“陈老师”和“杨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勇彬和杨翠萍。

该研究所官网显示,陈勇彬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研究组负责人,杨翠萍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副研究员。其中,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与前述被质疑的项目内容有重合。

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受质疑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昨天,该获奖小学生陈某某家长对外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对该事件来龙去脉给与说明回复:

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的情况说明

本人针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情况作出如下说明:

1. 获奖学生为本人儿子,其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2.孩子根据自身科研兴趣选择了本课题,并在其学校指导老师、父母及所在课题组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观察学习和亲自实验操作,获得了该项目主要实验数据,并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

由于我的疏忽与过错,给大赛组委会、工作单位和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此,我郑重道歉。同时,我谨代表孩子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在此次舆情中,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虚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也真诚地恳求广大网友和媒体给予宽容和谅解。

陈勇彬

2020年7月15日

公开信中,该家长辩解称未充分掌握“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编撰过程。这样“抠字眼”的态度难怪被网友“翻白眼”。

而奖项撤销了,道歉文发出来了,其背后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

这样的研究报告,是如何通过相关审查和评选的?

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竞争公平?

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试想,一个从小假父母之手、凭枪手之力,靠走歪路捷径获得所谓科技大奖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踏踏实实做研究?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长期以来,一些不规范的比赛大行其道,让部分家长、学校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多获奖能够成为孩子升学评优和学校招生发展中的“加分项”。

正因如此,有的比赛变了味,缺乏有效监管,对明显不匹配中小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项目睁只眼闭只眼。一些家长、学校通过找关系、拼资源让孩子拿奖“镀金”。这正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些比赛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的黑色产业链,严重破坏教育公平。

当前学术造假屡有发生、备受诟病,中小学生科技创新造假危害不亚于此。发展科学技术要从娃娃抓起,保障科学殿堂一片净土同样也要从娃娃抓起。

(评论员周凯、柯高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