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威海市教育局局长徐东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公平教育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于莹

编辑 | 博雅

摄影 | 王金奎、景浩恒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然山在海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丛在绿中,此乃威海也。

这座娴静悠然的海滨城市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悠久的历史与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赋予这座城鲜明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孕育出众多极具威海特色的名师、名校、名校长。“教育也许不能左右现在,但一定可以改变未来。为此,我们要做有信仰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其中。”威海市教育局局长徐东晖如是说道。

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放眼威海教育,从 2018 年各区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省级评估,到如今推进市域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以及作为国家多项教育工作的改革实验区。多年来,威海教育以“特色”促发展,以优质均衡为发展方向,在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具有“威海标准”的教育模式,更是将“均衡”、“特色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育人初心融入在这片教育热土中。

有教无类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公平教育

关于“村小”,一些人可能还停留在破败的校舍、泥泞的操场等印象中。而在走访了威海市的数所乡村学校后发现,“村小”的刻板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明亮的教室和食堂以及设备完善的教学场所。

走进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标准化的塑胶运动场、崭新的体育馆、宽敞的多媒体教室让人耳目一新。起初,文昌中学与多数农村学校一样,在硬件设施、师资上存在差距。每逢雨雪天气,学生们也常因没有室内体育馆而选择放弃体育课。而这一切的改变则得益于威海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城乡孩子共享一片天”的教育初衷。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盘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大棋”,对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改变才是最真实可感的获得。早在2013年,威海所有市区便已全部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实现“满堂红”的地级市。

近年来,威海紧抓标准化管理,打造特色学校,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了一个“率先解决”,三个“同步推进”的城乡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

为此,威海市教育局局长徐东晖表示,在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的整体水平上,作为教育部遴选的8个“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之一的威海,将教育部92条“国标”细化为具有本地特点、操作性强的236条“威海标准”。同时,还从制度层面系统强化了对学校的规范和引导,制定了《管理标准督导评估细则》,并基于这一标准鼓励学校打造“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的特色多元发展模式,也由此衍生出以统一路小学的“书香校园”,后峰西小学的“绿茵教育”为代表的市级特色学校。

据了解,自2014年至今威海共评选出六批市级特色学校68所,而学校更是将特色多元发展的思路寓于理念引领、驻校见习、牵手教研、交流互动等措施之中。

如今,“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质量”已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同以往的新诉求。而“做有信仰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其中”也成为威海市教育局多年不变的初衷。

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

让职业教育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教育要创造这样一个机会:人人有梦想,人人都有圆梦的途径,可以让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

当前,不少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常会感到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往往是通过“实战”积累而逐渐学会的,并且在企事业单位用人方面则始终存在缺口,真正拥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

对于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这一问题,职业教育成为破题的关键切入点。为此,今年6月,威海出台《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的通知》,详细制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举措,全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徐东晖表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到每个人,他应该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成长成才的模式。而我们则需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努力构建多样化的通道。

为此,威海将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在管理体制、教师招聘、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从而破除制约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活力。

从统筹优化专业设置入手,提高威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下一步将根据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规划与发展定位以及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规划等,统筹全市专业设置。

此外,威海还将在合理制定招生计划的同时,尝试建立职普融合发展联合体,组织中职学校在课程、师资、学生分流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开展合作。

手中有尺度、心中有慈爱

这是名师的“四把尺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学生、教学”即教育的三要素,其中,“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基础且根本。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因而,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名师培养,成为教育部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威海在名师的培养、管理和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威海构建市、区市、学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年培训教师达到6万人次以上。除此之外,威海还积极引进培养高端教育人才,2019年年底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教师招聘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面试直招工作。前不久,威海还组织了两批次招聘,市直学校累计签约高层次人才71人,引进人数同比去年翻一番,有力推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当谈及“何为名师”这一问题时,徐东晖认为衡量名师有四把尺子,即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有精湛扎实的学识、有宽厚仁爱之心,这正是威海培养教师队伍的根本方向。

以问题为导向

办威海人民满意的教育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2019年4月公布的,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学生家长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威海市小学、初中、高中整体评价满意度分别高达 99.3%、99.1%、98.9%,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威海始终将“办好威海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引导学校优质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和全面发展。

对于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问题,徐东晖有着自己的考量,“我认为究其根本,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我们教育事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最突出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家长们日常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哪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常思考的,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提高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而威海也将“办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在不同学龄段的教育之中,并根据各自特点,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模式。

在学前教育方面,着力解决“上园难”“上好园难”的问题。目前威海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经达到91.55%,提前一年超过省定标准11.55个百分点。全市省级示范园增至180所,占幼儿园总数的55.0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余个百分点。

在基础教育方面,关注教学资源优质均衡的问题。为此,威海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各区内实现教师资源统一调配、教研备课和学业监测统一进行、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校际均衡。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优课、微课等业务展评互动,打破了区域阻隔、城乡分割、时间限制,使优质资源便捷高效地覆盖全市每一所城乡学校。2019年其相关做法荣获全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评选第一名,入选教育部展示案例。

在职业教育方面,针对知识是否有效地转化为技能这一问题为学生搭建多路径升学渠道。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可以通过“3+4”、“3+2”贯通分段培养、“职教高考”等途径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其次,为学校搭建多路径就业渠道,通过推行“一专业对接一企业”的合作模式,开设校企合作办学班,创建品牌专业项目,实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回溯来时路,威海教育以特色促发展,在素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方向下,形成了一套具有“威海标准”的教育模式,更是以坚定地步伐向未来迈进着。展望未来,威海市教育局将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重点突破提升项目为抓手,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初心,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城乡所有家庭和孩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