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品:汝窑天青釉盏托

null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null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null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null

图3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null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null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图6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null

图7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null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null

图9  唐代素面淡黄色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黄色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null

图10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中央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null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null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null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null

图14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null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null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 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说《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 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盘口瓶、洗、盘各一件(图17)。

null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97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null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书记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 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