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素养论 | 作者:李紫君

原标题:书法家的素养论 | 作者:李紫君 公告: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三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公

原标题:书法家的素养论 | 作者:李紫君

书法家的素养论 

文/李紫君

【内容提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前卫艺术的侵扰,用于“修身养性”的书法艺术也遭受到严重“污染”,各种乱象丛生,一些所谓的书法艺术家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古人留下来的书学理论,不能脚踏实地地练习书法的笔法、技法,不能用心去体验书法艺术的结字美、章法美,而是一味地追求狂怪俗野写“丑字”写“怪书”玩“肢体涂鸭”。为此,笔者从重视书家的政治品节、道德修为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为切入点,旁征博引,说明书法艺术家注重人生修为的重要性,进而讲明书法艺术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要懂得一些笔法、结字和章法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以增强书法作品的书卷气、学问气。

【关键词】 “静”和“简”、书如其人、笔法、结字、章法、中和之美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1]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有人称誉它是纸上的舞蹈,静止的音乐,虽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声音的和谐,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2] 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视书法为生命,将书法艺术之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书法艺术以“静”和“简”为最高境界,书法艺术家只求得、桌、笔、砚、墨、纸和印而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用于“修身养性”的书法艺术也遭受到严重“污染”,各种乱象丛生,诸如:“杂耍”式书写、名流客串搅局、病态字体泛滥、笔画移位重组、绑架宗师陪榜、字价与官阶无缝对接,等等,不一而论。于是,有人大声疾呼:乱象不除,书法不活! 在笔者看来,规范管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书法家要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

书法“主要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以汉字的用墨用笔、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展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3] 书法作为一种表现创作主体,即书法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艺术,不仅仅是书写技巧的展现,更是书家稳定情感与人格精神的折射,这就要求书家要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与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它的审美与宣教作用。因此,古代书学理论家非常重视书家的政治品格与道德修养,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

代书学理论家认为,书法的风格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化,在书法的形式和人的精神境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古代的书法品评与欣赏中,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人格品节和学问修养的独特的艺术观。西汉辞赋家杨雄的“书,心画也”,[4] 第一次从理论上涉及到书法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品修养的关系,实开“书如其人”说的思想源头。所以,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则直接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5] 就是说,书法能表现一个人的志向,显露一个人的学问,彰显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常说: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做人和书法艺术是相通的,只有胸怀畅达,才能将字写好,以至于达到“妙”境。如果不懂得人生修为,就会去随手涂鸭,自然也成不了一名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一定是无所作为。“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6]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唐·柳公权曾说:“心正笔正”;明·项穆则说:“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7] 是的,人心正,才能把字写得端正;劲健遒美的书法,才能让人心静下来,文以载道,圣人的美德才能发展光大,“所以闲圣道也”!书法是用来舒发书法家情怀的,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情,即性格与感情;也还能显露书者的心情,或悲伤或喜悦,而不是“愤青”们义气的喧泄,正如唐·孙过庭所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8] 这也正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留芳千古的奥妙所在。可以说,古人早已把“心正则笔正”的书学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经将这种做人做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人生。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本身兼具了文词美与形式美的双重特点,它天然地与学问、修养、文化、品位、格调密切相关联。古今一流的大书法家或是文采飞扬妙笔生花的诗人、文学家,或是广闻博见知识渊深的硕学鸿儒。今天,在书法作品中追求书卷气学问气,已成为中国书法创作与欣赏的一个重要原则。而那些不读古书论,不研究书法理论,或者说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者,尽管终日染翰挥毫,或客串或游走于各种书展笔会、会所茶社者,也不过是个“书匠”,或被人戏称为“名人书法家”。正如宋·苏东坡所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9] 古代的文人书法家尤其注重读书访学,增强自身学问修养。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0] 虽非特指书法而言,却对书法同样适用。苏轼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11] 就算是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也只有多读书才能下笔如神,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所以,奉劝“书匠”们还是多读书,多读一些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

学习书法理论,最起码应该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清·冯班《钝吟书要》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和结构耳。”[12] 所以,掌握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书法家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功。所谓笔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规律和原则,这是千百年人们无数次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执笔在指,用笔在腕。用笔是书法的核心内容,只有熟练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用笔方法,才能使点画生动活泼,富有变化而又具备有力之美。这就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锋正气足,腕灵笔活,腕和肘悬起,方可自由伸展,从而获得血肉丰满之妙。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13]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规规矩矩练好“永”字的八种笔画。所谓结字,是指一个字之中点画的长短、疏密,各偏旁之间的大小、距离以及形势等安排布置,亦称“结体”“间架”“结构”。汉字尚形,清康有为将书法称之为“形学”,所以掌握结字的方法非常重要。所谓章法,章法是指书法创作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贯、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明·张绅《法书通释》云:“古人写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主”。[14] 写文章要先立意,书法也讲究“意在笔先”;写文章要先谋篇布局,书法更讲究章法布白。可见天下各种学问都是相通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15] 所以,在书法作品中各个局部的安排、连缀,聚点成画而成字,集众字而成篇,形成书法艺术的整体美,也就成了书家所追求的最佳境界。因此,章法向来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按照一定书写规则,在平面空间或在三维空间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实践活动。既然是实践活动,那就必须身体力行,不断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从而掌握用笔的方法,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善于章法布白,只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元·赵孟頫《兰亭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又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16] 就是说会用笔还不行,还要在结字上下功夫。学好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如苏东坡所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17] “笔塚”、“墨池”即是古人下苦功学书的证明。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书法,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亦是如此。“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18] 古人说得非常明白,只有学习而不能达到目标的,没有不学习就能掌握书法技巧的。“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要踏踏实实地学,循规蹈矩,刻意摹拟,不仅要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法,更要学习古人的修为,作字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奇崛不俗,其字自然古雅生辉。

中国人崇尚中和之美,“人心之良,皆好乎中和”,[19] 反对过与不及的审美观念,有意整齐与刻意变化均为结体之弊,执意追求狂怪俗野写“丑字”写“怪书”玩“肢体涂鸭”更是书法之大忌。那么,什么是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呢?明·项穆说:“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20] 说白了,就是不要胡写乱画,要按照规矩去临摹,去创作。那么,如何做到中和之美呢?明·宋啬《书法纶贯》云:“刚柔相济,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著,古今相参,圆缺相让,纤涩相宜,理(字义)事(字体)相符,意(意笔、结构)兴(格调、机势)相发,字法之能事毕矣”。[21] 是的,只有把古人留下的书法理论融化汇合,全面透彻地理解了,体验了,实践了,书法之“能事毕矣”!

注释:

[1]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92页。

[2] 王艳军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线装书局2014年版,第1集,第4页。

[3] 陈登凯主编:《艺术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95页。

[4] 乔志强编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30页。

[5]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715页。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513页。

[7] 乔志强编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

[8]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126页。

[9]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314页。

[10] 《历代诗词名句辞典》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第687页。

[11] 乔志强编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

[12]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553页。

[13]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年版,下卷,第218页。

[14] 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15] 同上。

[16] 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17] 乔志强编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18]《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版,下卷,第129页。

[19]《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版,下卷,第522页。

[20]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1979版,下卷,第527页。

[21] 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编辑:常城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

作者简介:李紫君,女,党员,1992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毕业于河北美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修‘书法与篆刻’专业。曾任美院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部书记。河南省书协会员、济源市书协理事、济源市美协会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