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大师金庸的“双修神功”

原标题:武侠大师金庸的“双修神功” 我死了之后,如果下一世投胎做人,做什么好呢?我说还是做新闻工作。

原标题:武侠大师金庸的“双修神功”

我死了之后,如果下一世投胎做人,做什么好呢?我说还是做新闻工作。

——金庸

始于1946年终于1993年,金庸将自己的半生献给了报纸、献给了新闻事业。从担任《东南日报》外勤记者,到创办《明报》并将其发展成为香港传媒佼佼者,“报业大亨”金庸的成就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武侠与社评。

金庸与报纸结缘,得从他17岁时写的一篇文章说起。1941年,《一事能狂便少年》一文出现在了《东南日报》上,金庸用犀利的文笔对师生间不平等关系进行了批判,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他与主编陈向平成为忘年之交,更在其推荐下进入《东南日报》,开启了新闻工作生涯。

1945年成为《东南日报》外勤记者、1946年任职上海《大公报》电讯翻译、1948年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50年担任《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副刊编辑……1959年,金庸和老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明报》。自此,金庸用他独特的“社评+武侠”办报风格开创了一个“江湖”。

打小刻进血液里的侠骨气息,看尽世间百态后的坚定信念,给了金庸深沉炽烈的情怀与担当,也给了他犀利深刻的洞察与主张。“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大作,三十多年撰写七千多条社评,几十年来他手握两支笔,一支论时事,一支绘江湖,维护“公正和善良”。

从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上连载,到1972年写完《鹿鼎记》后宣布正式封笔,金庸用17年时间亲手开创了一个浩瀚雄奇的世界,那里有江湖侠骨,有家国情怀,有肝胆兄弟,也有儿女情长。

两位拳师的打擂比武激发了香港文人创作武侠小说的热潮,梁羽生赴北方与人切磋武艺导致《草莽龙蛇传》后继无文,所以金庸成为了接班的好人选。硬着头皮写下《书剑恩仇录》第一回,谁又会想到金庸笔下那“年近六十,须眉皆白”的陆高止,原型其实是报社派来催稿坐在门口赖着不走的老工友。

自小泡在藏书堆里的金庸对读书有着极大的兴趣。他涉猎很广,尤喜中国古代历史书籍。20岁的金庸有过一段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在管理图书的同时,他阅读了大量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小说。故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加之开拓奇妙的视角及写作手法,构成了金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对于小说里很多武功招式的名称,金庸也会从成语、诗词、四书五经里找寻灵感。

金庸讲故事的天赋在少年时期就已显现。晚上睡前金庸会给弟弟们讲故事,现编现讲,编得天衣无缝,讲得手舞足蹈,弟弟们听得根本不舍得睡觉。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天赋加之后天的积累,金庸这方面的能力可谓倍增,一件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从他的嘴里出来那可就成了大奇事。所以在我们看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在金庸那可是小菜一碟。

1957年起刊载在《香港商报》的《射雕英雄传》空前成功,一时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泰国的中文报纸为了抢先转载,不惜用电报转发。在此同时,盗版翻印小贩也在觊觎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每七天便会被整理盗印成单行本出版,当然也有正规合作的图书公司,但他们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盗版翻印。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不仅有凌波微步、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等绝世武功,更有如郭靖、袁承志、陈家洛等在危难之际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充满了对沉浮百姓的关怀、对贪官污吏的鞭挞、对时势英雄的讴歌,让一众读者在刀光剑影的快意江湖中,学会担当与成长。

从1959年正式创刊至1993年宣布退出,金庸在《明报》上撰写了30多年的社评,这比他写武侠小说的时间要长很多。对香港内外最新时事动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他每日工作的重要一环。除去外出暂停刊发,金庸共执笔写了七千多条社评,从工人罢工、中日关系到香港回归,几乎无所不包。这份长达数十年的担当,着实令人敬佩与动容,无不展现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

《资治通鉴》是金庸很喜欢的一部史书,这对他写社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史为鉴评论世事成为金庸社评的一大特色。金庸写社评绝非简单跟随外界的舆论倾向去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原则来表达观点、阐述信念,堪称真实世界里的“江湖论剑”。他的社评笔锋雄健凛冽,见解精辟透彻,文字深入浅出,他曾被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更有人将《明报》从小报成为香港传媒佼佼者的成就归功于金庸社评。

撰写社评会花费金庸很长的时间,仔细查阅、确定主题后再充分酝酿,所以常会出现过了截稿时间的情况。而每当这时,唯一敢去追稿的就是字房的副领班(字房在当时负责报纸的排字工作)。一声大喊“你的肠粉写好未”直激得金庸文思泉涌。因为稿件去到字房,会先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肠粉一样,所以稿件直接被喊为“肠粉”。

金庸写社评在抒发精辟见解之余,追求“比读者们自己所能分析的看得更加远广些”,所以“本报预测,又获证实”“本报的一个大胆预测”“一九XX年的预测”这样的标题经常出现在《明报》的社评版面,有时到了年底,还会统计一年的预测中了几条。而凭借准确的预测,《明报》在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及外国报章、外国政府当中,成为了权威独立的中国报道来源。

金庸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用深度穿透的动人言语给世人以惊醒与启迪。数年间,金庸经常处于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的状态,他的社评文章在高峰期时每日一篇,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在推进。同一个人,同一支笔,一手真实,一手虚幻,小说家、报人金庸用他的“双修绝活”为世人留下万丈风采。

作者|李倩

转载此文请在后台发送“转载”二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