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从善如流”的民主素养

null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批评比赞扬难开口,批评也比赞扬难接受。一些人在“好话”的空气里待久了,对批评的承受力慢慢变差,缺乏闻过则喜的胸襟和气度,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声音。殊不知,“和风细雨”不一定管用,“疾风骤雨”最为解渴。愈是带着辣味的批评,愈能发挥“出出汗、红红脸、排排毒”的功效。接受批评,就要拿出虚心以待、胸怀若谷的谦逊姿态,涵养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民主素养。

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不搞‘鸵鸟政策’,不马虎敷衍,不文过饰非,不发泄私愤。”在批评人之前,要做详细认真的调查研究,对被批评者的基本情况、错误和缺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并设身处地站在被批评者角度考虑问题,把别人的缺点当作自己的缺点,用语重心长的委婉之言融化块垒与隔阂,用心直口快的恳切之言唤醒领导和同事。始终坚持党的事业为上、人民利益至上,以理服人、以诚待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真正把关心、关怀、关爱带给同志,不断增强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团结。但与人为善的诚恳态度,并不是说把批评庸俗化为变相的表扬,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重要原则,把“爱护”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很重要的法宝”。

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对同志的提醒批评,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听一听“异见”、闻一闻“旁音”,容得下别人“找茬”“挑刺”,或许会有醍醐灌顶之效,可以发现自己的弊病和不足,及时整改纠偏,保持头脑清醒。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对人,更是对事。如果说,对批评的承受力体现了一种自信,那么改进不足的行动力体现着一种担当。“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有错不可怕,贵在能认清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做出改变。倘若听不得批评话,听不进逆耳言,甚至闻过则怒,只愿意听奉承话、阿谀言,那距离危险境地也就不远了。

要有择善而从、科学决策的本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知道别人有什么不同意见,还不能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那最后作的决策也会打折扣。”在广泛听取民声、汇聚民意时,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敢于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完善决策、正确决策、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要善于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把各种分散意见中的真知灼见提炼概括出来,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始终秉承“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理念,权衡利弊得失,把握事物本源,及时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总揽全局、把关定向,形成正确决议,作出科学决策,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待,以务实作为赢得群众称赞,努力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推动者。(文/花芮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