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乐评:新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丁可 黑白键里的吟游诗人

行舟: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评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者

null

在中国音乐圈,有很多音乐人是游离于圈子之外,不被主流音乐所认可。但有一个人非常特别,其音乐风格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在国内独树一帜;同时,他又是一位主流音乐圈里特别不主流的音乐人。

他的声音雌雄难辨

他是音乐人,参与多部电影的创作,举办过多场个人音乐会,同时担任多个品牌秀场的音乐创作;

他是艺术家,听他的歌,闭上眼睛,会置身于另一个黑白色的世界,像浸了水的海绵,像火烧云在天边;

他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定义了新古典主义

他就是丁可。

一个擅用钢琴,弦乐与电子音效营造黑白电影般的艺术氛围的作曲家、艺术家、音乐人。

Orange

丁可 - Island

丁可的音乐离不开电影,他的部分作品的灵感也正是取自于电影,在他为数不多的演出中,黑白色的长镜头是其必不可少的渲染道具。

他通过这些画面向听者强调着他音乐的色彩并试图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脆弱和敏感发掘出来,令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

丁可融汇了梦幻流行、极简古典主义和后摇元素的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歌中流露出的电影配乐般的氛围可令他的音乐目前在国内还是绝无其二的。

null

行舟乐评:丁可还不是个名声大噪的音乐人,他的风格似乎也注定了他在大众与小众间的徘徊。他的艺术家气质隔着屏幕都能嗅见,在音乐上,这反映为他格外出色的氛围掌控和元素融合。从古典音乐出发,他出入于噪音摇滚、梦幻流行、爵士、电子氛围等音乐配置,根据画面和意境的需要随意采撷,却也总是显得忧伤、沉浸、虚幻、凄迷。很容易将他和我曾写到的My Education之类热衷于电影镜头式表达的后摇乐队联系起来,但丁可似乎又不是后摇传统下的,更多展现出个人化的新古典编曲思路,钢琴和弦乐的使用也都是在此路数下的。

01、丁可的音乐之旅

丁可,国内新锐音乐人,作曲家,艺术家。

出生日期:1986年10月21日

出生地:广西柳州

外文名:Vam

星座:天秤座

2011年首张专辑《Island》收录了早期作品如《Bird》《If》《Orange》等歌曲。

之后他把中心转移到音乐剧场表演中,和顶级音乐演奏家们通力合作,用弦乐、竖琴、钢琴的对话以及乐段中的空白还原了新古典这种音乐极致简约主义的风格。

2012年,先后发表《Beautiful Life》、《Luclie》两首单曲。

Beautiful Life

丁可 - 踏血寻梅 电影原声带

2013年 1月 担任米其林广告作曲;2月,担任电影《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电影原声作曲;3月,参与萨顶顶编舞师王守宇舞剧《飘》部分音乐创作。 

2013年4月 发行个人第2张专辑《Our Home》。

2013年5月,担任服装品牌mo&co2003秀场音乐创作;8月,担任红牛广告片《召唤新能量》作曲;9月,担任电影《不曾记得你》电影原声作曲。

2014年1月,担任服装品牌MO&CO企业主题曲创作;2月,担任舞剧《相聚》现场配乐赴以色列演出;同月,与芭莎艺术合作艺术项目纸上博物馆;3月,担任服装品牌BANXIAOXUE秀场音乐创作。

行舟乐评:丁可不但是优秀的独立新古典作曲家和流行艺术探索者,而且也是声线迷人的歌者,的确有几分雌雄一体的优雅和销魂。不少实验音乐在音效和氛围上虽然走得很远,但人声却是破坏性,有时感到生硬,明明可以唱好却不去唱好,或因为声音条件的原因而掉链子。丁可的人声却是加分项,跟他音乐如梦似幻和唯美主义的整体质感很搭,在新锐的声音中透着老电影的画面感。

02、美到极致的音乐作品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丁可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那么一定是“极致”,一种极致到仅需黑与白的境界。

如果非要给音乐冠以色彩的话,那么丁可的音乐一定是黑白的。缓缓的钢琴和交替而出的弦乐配合着偶然为之的人声,像极了早期黑白片中的那些长镜头。

近年来丁可很少在音乐节上露面,而是静下来为喜爱的电影做一些配乐工作。在他为数不多的演出中,黑白长镜头是其必不可少的渲染道具。他通过这些画面向听者强调着他音乐的色彩并试图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脆弱和敏感发掘出来,令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

丁可的才华备受电影导演与艺术家的青睐,去年香港新锐导演翁子光邀请丁可参与他最新电影《踏血寻梅》的配乐工作。丁可没有辜负导演的期待,2015年,丁可为香港电影《踏血寻梅》创作的原声配乐唱片,在《漆黑的海上》、《Beautiful Life》等四首曲目中献唱。并凭借《漆黑的海上》这首插曲入围金马奖及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两个奖项。

漆黑的海上

丁可 - 踏血寻梅 电影原声带

《踏雪寻梅》号称香港2015年最棒的电影,因为太过血腥和暴力而无法在内地公映。但这部压抑的影片主题曲《漆黑的海上》让人印象深刻。

朦胧飘渺的电气音效和清减的打击节奏仿佛夜晚迷雾。《漆黑的海上》和《踏血寻梅》扑朔迷离、沉重黑暗而不乏温柔浪漫的气质完美契合。

而在丁可的另一首《浮士嘉华》里,一字一句诗意盎然,深藏一种抽离于现实瘙痒的魔幻。

对于那些在音乐面前快乐又无助的人们来说,丁可的声音似乎是从天而降,携裹着万千悲伤因子铺天盖地而下,让我们的细胞变得极度兴奋,极度敏感,这种音乐的极致让人体的每个细胞都为之兴奋。

null

行舟乐评:在丁可的音乐沧桑、纯粹又干干净净。虽然飘逸,但并不是超验或形而上的,他有着的是根本上怀旧和浪漫主义的灵魂。

03、不解的电影情节

丁可的音乐离不开电影,离不开故事。

早在2011年,丁可担任短片《夏至未至》的作曲,从此便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2013年短短的两年内,其先后为电影《时光的旅行》、《我的中学时代》、《凶间雪山》、《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不曾记得你》等电影原声作曲,并收获“最佳电影音乐奖”。

从此,电影音乐成为了丁可不可缺少的作品,他的灵感也正是取自于电影。在他为数不多的演出中,黑白色的长镜头是其必不可少的渲染道具。

他通过这些画面向听者强调着他音乐的色彩并试图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脆弱和敏感发掘出来,令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

2015年,丁可为电影《踏血寻梅》中的原创歌曲《漆黑的海上》。

2018年,为电影《暮光巴黎》创作主题曲《晴歌》。

丁可一头扎进电影音乐里,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与创意,为影迷奉献了饕餮光音盛宴,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奖项。

虽然歌曲《漆黑的海上》在金马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歌曲提名,事实上丁可除了有《IF》等零星几首歌算是走红以外,他的创作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放到了身后让有心人去听。

从入围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到现在,丁可已经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整整走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出了三张专辑(其中有两张无词纯器乐专辑),以及数张电影原声与单曲,参加了无数音乐节与现场演出。

就算在当下铺天盖地的独立唱作人中间,丁可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相比歌手而言,他更像艺术家,从不为迎合主流审美而刻意作出改变。他的作品里永远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几分诗意,几分迷幻,构建出一个梦境般的新世界,让人着迷。

行舟乐评:用音乐描绘画面似乎是丁可与生俱来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人声、弦乐、钢琴都不过是工具,古典、电子、后摇、氛围这些风格元素是呈现出来的色彩,他游刃自如地从中静静诉说着美好和痛苦。心碎但不脆弱,安静而不冰凉。

04、游走于作曲家和艺术家之间

自2010年起,丁可便登上舞台,开始现场演出。相比于现场嘈杂的氛围,丁可表示自己更喜欢在家创作的感觉,在那个状态下他是满足的。

他并非是很主流的音乐人,但也绝非小众,他近乎游走在主流和小众音乐的边缘。他没有选择不停奔走在专场巡演和音乐节,而是更多的参与一些艺术领域中的跨界合作。他多次参与舞剧的现场演奏和配乐,或是带有实验性的音乐会。

他也曾参与当当网服装发布会秀场音乐制作,也曾担任设计师品牌RICOSTRU FASHION SHOW14春夏系列发布会秀场音乐制作,也曾担任服装品牌MO&CO企业主题曲创作,也与芭莎艺术合作纸上博物馆艺术项目。

在以色列参与芭蕾舞剧的配乐演奏更像一个典型。这其实是一台融合了现代舞和古典舞的综合舞剧。对丁可而言,与舞蹈,戏剧,多媒体,电影这些媒介的合作原因在于他们可以使抽象的音乐作品用另外一种形态去呈现。

音乐,甚至是前卫的声音艺术,在丁可眼中都是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改变人的感官,就好像在一片荒漠中,如果在你耳边放上一些很氛围性的声音,或者是放一些噪音,或者是很忧伤的钢琴,所有的感官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你会发现,丁可作为一个艺术家可能需要特别分裂,他会有很生活的一面,也需要有很纯粹的一面。用丁可的原话表达就是:“敏感是流淌在性格和血液中的,改变不了的。”

于是,你很难对丁可冠以“作曲家”或“艺术家”的头衔。

多次与丁可合作的提琴演奏家宋昭这样评价他:“他的歌是一定要干净的心来演唱的,那些声音或唱法并不打动我,打动我的是音乐后面的真实,而这些东西都在一首首丁可的歌里面,我不看表面,只看本质。”

丁可并非是娱乐性的,他是专注的,敏感的,只与艺术有关。他和他的音乐一样纯粹。

null

行舟乐评:在丁可的音乐世界里,每一个音符都有故事,他更像作曲家里的艺术家。这种介乎两者之间的艺术形态,让丁可一直被认为是孤立的,如同他音乐灵魂中的对灵魂与世界的描绘,就像独居的隐士趋向于追寻更清冷的意境,寂静、孤独、爱和生命,用孤独的音符描绘隐士的内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