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在瑞安,寻一朵“心兰”

1、

南宋一片叶,这叶就是瑞安人叶适。

叶适出自苦寒贫家,居无定所,然年少聪颖,刻苦勤学,又多方拜师结友,终于潜修成学问大家。叶适亦官亦学,两次谪居期间,开馆授徒,著书立言,将永嘉学派集聚大成,名声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终成南宋学派之大气候,对宋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暂且先让时光转回北宋。

杭州人沈括,在钱塘故里守丧期间,发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并写在了他的大著《梦溪笔谈》里,这是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的铁证。我根据《宋史》判断,毕昇死后,他的印书馆被转让,毕昇的活字印被沈括的堂侄沈文通得到,文通曾经做过开封府知府,他的家人将其带回杭州,因此,沈括才有机会仔细观察和研究毕昇的活字印刷设备,否则,不可能记述得这么详细。

古代中国有了活字印刷技术,书籍传承才真正开始便捷起来。

许多时候,经济就是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瑞安平阳坑东源村的王氏家族,他们自福建迁居而来,将木活字印刷家族谱牒这项重要的谋生手段悉心传承,他们深谙谱学,雕刻印刷手艺精湛,收入颇丰。古老技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则诚是瑞安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高则诚,名明,号菜根道人,瑞安柏树村人。则诚和同时期的诸暨枫桥人杨维桢都是元朝初年的进士。元朝科举极其难考,但难不倒高明和杨维桢他们。我们不去说高明的为官经历,只说他辞官归隐后写的《琵琶记》,此戏一反传统,将一个无情郞,脱胎改造成了无奈郞,别看这一字之差,蔡中郞的戏剧形象却是一百八十度大反转,由此也奠定了高明在中国戏剧史上南戏祖师地位。连朱元璋也大为赞赏: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人家不可无!

自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建罗阳县,至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改名瑞安,这座一千七百多年的浙南古城,一直是温州的中心,这里名贤辈出,文风鼎盛,书院众多,文脉长传。

在“东南小邹鲁”肥沃的土壤中,“心兰”的种子要开始萌芽了。

2、

公元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中国历史上,有两件事值得让人记忆。

这一年的8月11日,陈兰彬、容闳,带领着詹天佑、梁敦彥等三十位第一批中国少年留学生赴美求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强国措施。

这一年,在浙南瑞安这座小城里,“心兰”破土而出,这是一家书社、图书馆,这朵将要盛开的兰,它与那些小留学生一样,在后面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以阅读开启国人的心智为主要目标,为普通民众增知而孜孜以求。

资金从何而来?这是一百多年前就非常先进的“众筹”股份制模式:

二十家各出钱十五千,集资共三百千,用于购置书籍。剩余集资款则购置了飞云江南岸的滩涂田四十余亩,以每年所得田息数十千,作添购新书及日常管理运营开支。

作为公共书社的运行,此种方法即便今天也不落后,它为“心兰”的盛开培植了肥沃的土壤,阳光和雨水充沛,作物才能丰收。

心兰书社的旧墙上,八条借阅规则,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一、每日阅书,上午九点钟起,十一点钟止,下午自一点钟起,五点钟止;二、阅书人受授归原,均须经司书报人手,不得擅自抽插,随意转给,以致遗失;

三、阅书报人不得高声吟哦,恐声浪激荡,有碍他人思潮;

四、如欲借阅之图书现正有人阅览时,须待其阅毕,不得强索;

五、所阅之书,每次但取一本,阅毕然后换阅他本;

六、阅书能用摘录工夫最易获益。凡阅书有欲摘录者,尽可随意抄写。惟纸墨笔砚,皆须各人自备。书中不得加评语,亦不得加圈点;

七、阅图有欲影摹者,所用之纸,必先一验,方可影绘。因恐用纸太劣,则墨易透纸,或将原图污损故也;

八、藏书期垂久远,观书诸生,须知珍惜,倘有墨污,擅加丹黄,以及卷页缺少破损折皴,点检后,照原书计价赔罚,如有保状,保人亦一例议罚。

这心兰八条,和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极其相似,有劝说,有告诫,有鼓励,有征罚。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读者,这是一个阅读的地方,阅读需要极其安静的环境,书籍需要阅读者的悉心爱护,我们鼓励抄书,抄写是最好的阅读方法!

让“心兰”种子萌芽的,以许启畴为首创,陈虬、陈国桢等先后有二十六位进步开明人士直接参与。

许启畴(1839—1886),字拙学,号雪航。居瑞安大沙堤,工武术,精书画,著有《意园诗钞》,是浙南地区著名的中医师和书法篆刻家。设立“心兰”的倡议甫一提出,立即得到一大批瑞邑名流的响应。陈虬曾在1893年《拟广心兰书院藏书引》中说:“吾友许拙学先生,于同治壬申尝首创心兰书社,同人以为便。”

陈虬说的“便”,是方便他们自己吗?是的,仅1885至1893年的8年时间里,书社同人中就有七人蝉联五科举人,创办者本身就是受益者。

但又不全是创办者同人得便利,瑞安的普通百姓也都是受益者,心兰书社设立后,瑞安人买书、读报渐成为一种时尚,当时著名的维新报纸《时务报》的统计资料说,在县级行政区中,瑞安阅读报纸的人最多,一大批瑞安人外出求学,乃至飘洋过海出国留学。

许多杰出人才也都和心兰有关,如革命志士金鸣昌,杰出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以及并称“东瓯三杰”的陈虬、陈黻宸、宋恕。后来陈虬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与汤蜇仙合称“浙东二蜇”;陈黻宸则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史学家,被誉为“浙江大儒”、“史学巨子”;宋恕则成为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3、

戊戌初秋,一个阳光晴好的下午,我的思绪似乎还跳跃在东源村的木活字方格里,车子已将我带到公园路一带,市河边,大榕树下,一阵锣鼓声铿锵传来,我随即驻足,原来是市民业余剧团在演出,女主角演唱的绵绵声传来,那一定是赵贞女上京寻夫了。

瑞安公园路和邮电北路交界处,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精致老式建筑,这里就是心兰书社的旧址,外观的白墙灰瓦,大厅里铺地的青砖,古旧长桌,老式吊灯,灰朴朴的内墙,一切,都显示着它的古朴。

我一一细看。

大厅的南壁,有一块心兰书社的总序,主旨鲜明,这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大厅的北壁,则是一面浮雕,绘雕着心兰的创始人及读者借阅图书的场景。其它的壁墙上,有多块展示图片,心兰的百年发展历史脉落清晰。那四只展柜,我又盯着看,里面都是当时所藏的各类书籍。

心兰的藏书,讲究中西结合。创办者清楚得很,封关闭国只能是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国学自然重要,但西学同样能给人大大开阔眼界。这一本,赫胥黎的《天演论》,西学进化论名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晚清知识分子如梦初醒。我知道,《天演论》正式出版在1898年,这一定是心兰后期添置的书。展柜上还有不少当时宣传变法维新的杂志,比如有章士钊任主笔时期的《苏报》,比如有黄遵宪、梁启超等主办的《时务报》等。

数十年的不断投入和积累,心兰书社的藏书已蔚为大观,达到“寻常文史,略可足用”。

还有让我惊喜的。

大厅的北两侧,各有东西两个房间。东屋有个椭圆形窗口,伸进一望,里面有不少书架,架子上叠满了书,一位姑娘端坐着,她是图书管理员。姑娘告诉我,这里的书,和瑞安图书馆的图书打通借阅,2015年6月,心兰书社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那时是每周三周六两天借阅,第二年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每天开放的。再转到西屋,大吃一惊,这一屋子都是古籍呢,这是心兰的书吗?陪同我的王键先生笑着说:这是我收藏的呢,放到心兰展示的。

4、

第一次见王键是在我的工作室,他来杭州参加《2016浙江散文精选》首发式,仪式结束后,他送了几篇稿子给我看,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得知,他开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物业公司,搞物业管理,坚持写作已经数十年。

王键的文字精练老成,文章也大气,看得出,他读书不少。

两杯清茶,心兰东边的阅览室里,我和他闲聊读书藏书,果然,这是一个爱书之人。

他告诉我,以前,他常到上海的文庙和云州的古玩市场去逛,还有杭州的二百大周六早市,现在主要利用网络拍卖收藏古籍。

我问:你收藏的古籍年份最早的是什么书呢?

王键答:南宋的“单刻小字华严经”,但只有一折。

我惊异:宋版书,价值连城呀?

王键笑笑:是的,这一折(一页)我买来就花了一万多呢。

我再问:还有哪些古书呢?

王键很有耐心地如数家珍:还有元代的通志散页、明万历刻本《栾城应诏集》、清初《唐诗解注》、清《先贤赞像》拓本、清《多宝塔碑》拓本、清末精写本《空城计》等等吧。

我知道瑞安名人辈出又问道:你收藏的书里有多少是关于瑞安先贤的呢?

王键答:有好多啊。孙诒让的《周礼政要》、《名原》、《古籀拾遗》,姚琮的《味箰斋诗钞》等,这些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我还有民国版的《瑞安县志稿》,共22册(28卷),这是老瑞安志里内容最详实的一套,也是我写地方性文章的资料库。

我笑问:这么多年搜书,一定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吧?

王键:是的。几年前我买了一册《淳化阁法帖》拓本,当时颇不在意,后来空闲翻阅的时候,发现里面钤有一枚藏书印,原来这本法帖曾是清初徐乾学的藏书。徐乾学是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顾炎武外甥,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后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籍。徐家有“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所以这些都是我的意外收获。

我自语:哦,徐乾学,我知道,最近的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里有他。

我还是有疑问:你为什么将这么多古籍放到心兰书社展览呢?

王键微笑:这里也是我们管理的物业,书总归是要让人看的,看的人越多,就越有传播价值,这样才有意义。

我相信他的真诚。这位心兰的守护人,除担任瑞安市作协的秘书长外,十余年来,还担任瑞安博物馆之友联谊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我后来又在瑞安博物馆看到他捐赠的包括瓯窑、越窑在内的十件藏品。

5、

心兰书社不远处,就是心兰的另一位创办者陈虬创办的利济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的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对面,为大名鼎鼎的玉海楼,晚清经学、朴学大师孙诒让的故居,这也是与天一阁、文澜阁等齐名的著名藏书楼。孙诒让感于当时国势衰危,民智晦盲,毅然办实业、兴新学,瑞安学计馆(今瑞安中学前身)、温州中学堂等300多所新式学堂都是他所兴办。

在心兰书社、利济医学堂、玉海楼里,我一直惊叹、留连、思索,为什么这么多和书有关的第一,都集中出现在小小的瑞安呢?

“心兰”之名,取之何处?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据王键认为,极有可能是取《易经·系辞上》里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心和兰两字。两人同心协力,力量足以折断金石;同心之人意见一致,就像兰花香味那样容易让人接受。

在东源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里,我用木活字拓了四个字纪念:四时充美。句出《史记·李斯列传》,一年四季都美好富足,我非常喜欢。

天瑞地安。

南中国大地上的这朵心兰,四时充美,芳香依然,这家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犹如无涯书海里的长亮明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