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江河,浙江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原标题:海纳江河,浙江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每次回国都看到大变样,我们在外做生意也觉得更有底气了

原标题:海纳江河,浙江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每次回国都看到大变样,我们在外做生意也觉得更有底气了。”2003年就去东非闯荡的80后浙江人史理益,起初住集装箱摆地摊,做过小商品和手机生意,最后在东非做连锁医院。去年上海进博会召开期间,他逛会展找商机,并回了趟家,老家通了高铁,过去4小时的车程现在只要一个多小时,更令他惊讶的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部手机衣食住行全解决,还可以用手机远程办公。回到坦桑尼亚,他跟几个伙伴商量后,分别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和一家农业公司,一方面把国内的互联网医疗技术引到东非,另一方面,把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和药材进口到国内。

早期的浙商通过走出去找机遇,尝到了头口水。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局面,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为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开拓新空间。改革开放走深走实迎来的新机遇,让浙江的市场再一次被激活。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

浙商走出去底气越来越足

“创业梦有了新的着力点,非洲就是许多浙江人打拼的新热点。”史理益说,现在埃塞俄比亚处处都有中国印记,浙江人在当地开办服装厂、矿厂、水泥厂等,埃塞俄比亚目前有30多家浙江企业。而来自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对非贸易额为257.3亿美元,占全国对非贸易额15.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年,光纤通信产业领军企业富通集团在2009年启动了海外战略。为何会选择在泰国建生产基地?富通集团(泰国)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江平告诉记者,主要考虑到产销、运输和政策优惠等因素。另外,在运输方面,光纤细如发丝,运输要求比较高。原本富通在国内生产,东南亚的订单交货期一般要两三个月,现在富通泰国公司可以做到15天交货。这一切便利,带来的是产量和订单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富通泰国公司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公司建成东盟地区最具规模的光缆生产基地,拿下了东南亚各国的通信主干道建设订单。

富通泰国公司所在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娘家是华立集团,也是后者建设的第一个境外工业园。自2005年开建以来,截至2018年12月底,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功开发建设超6平方公里,吸引115家企业入驻。落户罗勇工业园的企业在2005~2012年集聚了35家,2013~2018年新增了80家,其中浙江企业有29家,占比第一。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出海,到新世纪之初的“销地产”,再到2005年后的搭建境外工业园平台,华立探索并实践了制造业企业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的新路径。2015年,华立与富通集团联手与墨西哥三方合作,开发建设第二个境外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去年11月,汪力成去乌干达和摩洛哥等实地调研,筹建华立第三个境外工业园——北非工业园。

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升温,“浙江”逐渐成为出现在沿线国家的高频词。截至2018年11月,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总额为223.74亿美元,占比25.15%。从满载浙江义乌百货的“义新欧”列车,到汽笛长鸣的浙江宁波舟山港,“一带一路”为浙江经济打开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通道。除了企业之外,有关协会和部门也在帮企业走出去。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积极对接浙江企业,帮助它们更便捷、安全地在海外市场进行投资、生产。比如,浙金中心通过设立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与境内合作金融机构以股债联动的方式,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德企负责人点赞浙江审批效率高

更多世界500强在家门口落户

开放机遇还来自于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两周年,已经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作为漆包线领域的行业翘楚,德国企业益利素勒扎根杭州已经16年。去年他们为了扩大产能,投资2550万美元进行第四期厂房扩建,新建5000吨2微米级高精度漆包线项目,今年底将正式投产。

“我们最新的建设项目办完全部审批手续只用了3个月左右,比其他国家要快得多。我们集团在德国的项目审批需要6个月左右,在美国加州则需要18个月左右。”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恩满为浙江的审批提速点赞。把杭州作为第二故乡的他,最惊讶的就是浙江出色的营商环境。在被问到对哪些审批流程的改进印象深刻时,“One window(一个窗口)。”葛恩满脱口而出。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审批材料都只需要“一窗受理”,这让他感触很深。

这一变化得益于浙江两年前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浙江拥有持续增强的高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吸引外资的各种要素充沛。去年10月到11月,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沃尔玛、麦当劳、玫琳凯、益利素勒、东芝开利、谢德尔、富士康、正大集团、强生等14家外资企业,他们都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去年上半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44家,投资金额386.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

开放机遇还来自于抓住国家扩大进口机遇,再造一个开放红利。在去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进博会期间,浙江省交易团举行采购成交集中签约活动,浙江企业与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26家参展商和国内22家知名进口企业签约26个项目,累计意向成交13.9亿美元。

专家点评

让浙商走得更强更通更顺

随着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素资源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浙江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兴起,浙江成为全国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浙商在对外投资中,一是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重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技术、管理与资金的比较优势,敢冒风险、抢抓先机,稳步推进全球化布局,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拉动了浙江经济增长;二是在投资路径上,大企业多采用并购方式,加快国际要素融合、产业互补、技术共享,把企业做大做强。最经典的是吉利的“小狗吞大象”,使企业得到跨越式提升;华立、康奈等企业通过与海外政府或企业合作投资设立工业园区,使众多中小企业以抱团投资方式,借航母出海,提高了协同能力,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三是浙商在海外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通过浙商回归与吸引外来投资,有利于浙江本土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了中外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来,浙江要加快“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加大对本土跨国公司的培养力度,发挥大数据与智慧管理优势,引导浙商对外投资、提高企业防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让浙商走得“更强、更通、更顺”。同时,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更多地引进新技术、新产业,促进浙江经济开放发展、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徐剑锋)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