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严西秀②《白发吟》演进中南海 为《华西都市报》创刊写情景剧

原标题: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严西秀②《白发吟》演进中南海 为《华西都市报》创刊写情景剧 您的

原标题: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严西秀②《白发吟》演进中南海 为《华西都市报》创刊写情景剧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纪陈杰

1962年进入自贡曲艺团当乐员,严西秀用二胡为演员伴奏。这期间,他接触了不少曲种,对曲艺创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始尝试创作。1964年,严西秀还与正在自贡川剧团工作的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一起到农村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我们写了很多可笑的节目,甚至在节目中教农民如何种地。其实对于农事,我们一窍不通。太可笑了。”

严西秀与“巴蜀鬼才”魏明伦合影

之后的十多年里,严西秀被安排做团里杂事,甚至打扫厕所。但不管生活如何不易,他一直没有丢掉文艺创作。“我在1966年到1976年间,写了很多作品,这些初期的幼稚创作,对我的磨砺也很大。”

1978年,严西秀36岁,已经从事专业曲艺工作18年了。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严西秀的创作热情喷涌而出。“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作品都产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幸运地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遇上了这个好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尽情解放思想、尽情施展才能的好时代!”

严西秀到农村体验生活

1980年的一天,严西秀阅读了人民日报刊的文章《好在历史人民写》,“我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正巧,全国职工文艺调演要我写一个曲艺作品,我便写了琵琶弹唱《白发吟》。白发啊…/雪一样白/银一样亮/默默无声/闪闪发光/您何时白了少年头?/你为谁辛苦为谁忙?/白发啊/第一根可长在安源煤矿?/第二根可生在黄浦江?/三根四根长征路/五缕六缕延河旁/白区云雾黑/战地菊花黄/饮马长江照容颜/身后红旗头上霜……”

《白发吟》全文266字,整个表演只需6分钟。节目短小,但因作品“生逢其时”,且情感含金量很高,又有很强时效性。所以演出一路畅通直到中南海怀仁堂。《人民日报》还破天荒地发表了这篇曲艺作品。全国17家报刊争相转载,影响很大。

从此,严西秀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1980年6月,四川省第一届曲代会上,我被选为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当时的副主席,有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评书大师程梓贤等,都是大师,只有我一个年轻人。回到自贡后,文化局提我为副团长、团长,很快又由剧场后边自已用景片搭的住房,搬进了全市最好的新楼房。”

《白发吟》奠定了严西秀的创作起点,再加上他一直从事曲艺工作,接触专业曲艺团、电视台、报社机会很多,绝大多数作品都能登上舞台或荧屏。“上舞台几率非常大,都是根据需要写出来的。而且我因为作品起步高、影响大,专家也乐意提意见指导我、帮助我。所以节目都在水平线上,还出了不少较好的作品。”

1989年,严西秀应成都市曲艺团之邀来成都,和袁永恒、袁航一起,还为创刊之初的《华西都市报》写过情景剧《真情敲开万家门》。“因为在自贡时,我跟席文举(《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被业内尊称为‘中国都市报之父’)、何开三(《华西都市报》首任常务副总编,著名报人)都很熟,开三在市委宣传部时,还是我们的领导。1995年,席文举创建全国第一份都市类报纸《华西都市报》,当时还是‘小报’,只有现在报纸的一半大小。那时候老百姓还没得订报的习惯,他们一批先行者,拿着报纸一家一家去敲开读者的门。后来报纸订户越来越多,到了100万份,开创了都市报业的先河。真的很不容易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