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动员2.36万人组建3437支工作队,建成昭通市农村扶贫信息化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易地搬迁对象摸底识

动员2.36万人组建3437支工作队,建成昭通市农村扶贫信息化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易地搬迁对象摸底识别,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施《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抓实东西扶贫协作……

5年来,昭通市扶贫办为全市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省、市评为扶贫开发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累计获奖30余项,获得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我们就是要以痴心不改的理想信念奋战脱贫攻坚战场,做对党忠诚的扶贫人。”身材敦实、思维敏捷,说起昭通脱贫攻坚话题如数家珍,这是昭通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杨仕翰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到2020年实现100多万人脱贫目标,我们正进行着一项伟大的事业。”杨仕翰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工作总是“5+2”“白+黑”,但对昭通市扶贫办的干部职工来说,夯实理想信念,做对党忠诚的扶贫人,已成为他们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

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面对3年内就要实现近百万人脱贫的现实,扶贫办的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坚持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3”工作思路,以实现昭通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记公仆身份,树牢宗旨意识,从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高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团队作用发挥得怎么样。”2016年以来,昭通市扶贫办党组把班子和制度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切实抓好制度建设,出台了《昭通市扶贫办业绩管理制度》等9项制度,建立起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的高质素专业化扶贫队伍。“亮承诺、亮任务、亮成绩、晒问题”,强化督查考核,明确干部职工责任,并将责任压实。“六带头六严禁”“七严守”,在机关干部中大力整治“四风”。狠抓庸懒散拖,全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大力推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首会责任制,严格执行请销假、外出报告报备制度,使用文明用语,严肃办公纪律,推动形成作风建设常态化。“深入一线不扰民,服务群众无私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事求是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创机制、强督促,重服务、求实效,扶贫办上下人人思进、人人思干,求真务实,风清气正蔚然成风。

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业务主管部门,昭通市扶贫办除及时掌握和了解全市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有分量的情况供决策参考外,还及时地将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决定贯彻实施到各县市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扶贫办干部职工深入一线,用脚步丈量昭通的山山水水,用真心倾听贫困群众心声,用身影和行动履行着扶贫人的使命和担当,他们不仅仅是参谋部、指挥部、作战部,还是“战斗员”,涌现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涌现出吴俊、张建芬、杨云、常慧芬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扶贫办第一责任人杨仕翰,心中始终装着扶贫工作,全身心都投入在扶贫工作上,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谈起杨仕翰,干部职工都为他点赞。在他的带动下,扶贫办人人都成了“拼命三郎”,主动作为、主动干事、主动谋事,争先恐后找事做、抢事干,主动扛重担已成为“家常便饭”。

“号角声声,战鼓阵阵,脱贫攻坚责任重如泰山,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昭通市扶贫办干部职工的庄严承诺。

本报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