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印•寫意宋莊④ | 唐咏声篆刻作品

——||唐咏声简介||—— 唐咏声,别署吟生。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五届篆刻委员、六届隶书委员,河

——||唐咏声简介||——

唐咏声,别署吟生。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五届篆刻委员、六届隶书委员,河南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常州大学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信阳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信阳市书协副主席。信阳市政协委员。

篆刻作品在全国第六届篆刻展获奖,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十余次权威性国展。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

唐咏声是教书先生,语缓面慈,常常让人想起他的是神情敦穆的样子,眼睛里时不时放一束光芒。

唐咏声近年来所刻印章颇有进境,给我的感受是“心愈细、刀愈冽”。心细不是谨细,说的是情绪含蓄内敛,感受自然深刻;刀冽,则是于心细的基础上,能在微茫间用刀爽朗。心细者气厚,刀冽者情真,这是形成个人印风的首要前提。

刻工稳一路的印章,难处不在工稳,而在工稳之外有情有趣,否则一涉工稳,印格即染匠气俗气。按照董其昌论画的说法,叫做“转工转远”。自从明清文人篆刻兴盛以来,众多篆刻名家在篆法和章法上实际上都偏于工稳,但又显得个个气象不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是每一位印人的修养各有所擅、机趣各有所偏。从唐咏声的朱文印来看,其刀法细腻多变,既有吴让之的含蓄优美,也不乏赵之谦的爽朗风神,同时还参酌了浙派刀法的生涩之感,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自由表现的格局。我认为以这样的功夫,无论是追摹汉印的博大朴厚,还是表现秦玺的奇绝瑰丽,他都很容易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傅 舟(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当下印家走精工一路的篆刻创作,株守传统和门风者不少。而基于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在传统和门法之外寻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元素符号,逐步建立个人风格,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印家并不多见。细读《唐咏声篆刻选》集,其作品在这方面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咏声先生在纵览过先秦古玺、秦汉、魏晋唐宋玺印、花押、明清流派篆刻的种种经典之后,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在古玺、汉印、晚清赵之谦、黟山派等样式上着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走上精工、峻雅的风格路数。这一路数易于板滞、规矩、少生趣,但咏声篆刻精工而灵动,雅致而峻利,在精工、雅致之中诉求灵动和峻利,这既体现了印家于传统和门法之外进行探索、确立创作个性的现代创作与审美意识,也以此与其他同类型印家有所区别。其特色大体可概括为:以工为主,小写为辅;以工为骨,以写为肉;以工为底,小写为面,工写兼融。余以为,精工而灵动,雅致而峻利是咏声篆刻的第一本色。

小印取法三晋古玺,又不为所囿;借鉴了黄牧甫、李尹桑、易大厂等法乳,又不同于前贤之作,精工灵动,跳脱雅逸,可谓得古玺三味。如果说别的印家多一份精整、遒劲的话,那么,咏声则多一份爽利和野逸。其小玺印的这种特色得到印界同行的首肯,在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中荣获三等奖。这可视为咏声篆刻的第二本色。

对于满白文式印章,论家以为这些作品主要源自汉印和赵撝叔,诚然不谬。但其间借鉴黟山派黄牧印章法、字法、留红、线条的疏密、粗细变化等印艺元素的借鉴实多。在此基础上,咏声先生起码在以下三点上参以己意。一是分朱布白中“分朱”,有意地在字间界格上增加留红的面积,使印面在和谐中更加醒目。二是用刀上加强其猛利,有意留下刀痕,更加突出篆刻艺术刀法的趣味。三是一反黟山派不故为残破的主张,反而在本为俊整的满白文上稍挥铁笔,极有分寸地对边、角、印面略施残破,有的甚至如“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的确使印面获得了或苍茫、或生动的美感。这种有节制的残破手法,不同于“大写意”“铁绰板”似的挥运斧斤,以取得排山倒海之势;它更是咏声先生独运的匠心。这些表现手法自然就成为咏声篆刻的第三本色。

成功的篆刻家没有不重视刀法的,越是成熟老道的篆刻家越重视刀法。只是各自刀法的呈现方式和面貌不同,更要服从于篆刻家印艺的整体风格。咏声在印作中凸显其刀法,尤其在精雅的小玺印中同样凸显,不能不说是其印艺的又一本色。

唐咏声作品

艺术顾问 | 范扬 

策划 | 魏徵  

统筹 | 魏萍

 视觉 | 吴慧静

主办 | 书画印杂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