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斯大林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

史学家一般认为,二战后,是因为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消失,再加上苏联在二战期间展现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得意

史学家一般认为,二战后,是因为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消失,再加上苏联在二战期间展现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得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美苏两国进入了冷战格局。

不过,研究冷战历史的中国学者沈志华,在对冷战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研究了海量相关历史档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家之言,或可提供另一个观察视角。

沈志华认为,国际格局在二战后陷入冷战,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消失后,即便是面对苏联军事崛起和美苏的意识形态差异,世界也有机会避免陷入冷战格局。

事实上,联合国在二战后成立,就是为了在国际事务管理上,形成大国一致原则,避免这种可能导致世界大战的大国对抗局面。

而成立联合国的主导思想,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提出来的,是一战时美国想搞而基于自身实力所限而没能搞起来的“国联”的翻版。从《大西洋宪章》到《联合国宣言》,从开罗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再到波斯坦会议等等,都是大国之间反复地磋商,是为了避免陷入大国对抗僵局。

导致国际格局在二战后陷入冷战的原因,沈志华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欧洲国家对具有扩张传统和沙俄阴影的苏联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是丘吉尔等撺掇美国政府,在美国国内主张对苏强硬的保守势力的推动下,对前苏联拉上了冷战的铁幕。

二是左翼的、主张和苏联沟通的罗斯福去世后,美国主张对苏联强硬保守的力量上位,白宫内聚集了一群对苏联希望采取强硬措施的人,天天嘀咕着要怎么遏制苏联。

这而时候美国那位在里根时代就非常著名的“国师”凯南,他当时还是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参赞,又在遏制理论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凯南首先定义苏联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认为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就是从一个大公国一点点扩大,欧亚大陆,所以这个民族传统就是扩张。凯南认为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也是扩张,因为他要搞世界革命,要搞共产主义,当然要扩张,把全世界资本主义都消灭,所以苏维埃的俄国一定是扩张的。

凯南把苏联在传统和意识形态上都定义为扩张主义,就为美国的遏制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美国的遏制战略全面出台。

第三个最重要的原因,沈志华认为发生在前苏联和斯大林身上。这里又包括几个原因:

其一,前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控制和政治绑架,使得本来可以作为苏联和欧美之间缓冲带的东欧,变成了美苏硬对抗的前沿阵地,使得冷战结构如丘吉尔所愿地在欧洲形成。

其二,前苏联在土耳其、伊朗、希腊等问题上进退失据,在伊朗北部策动库尔德人独立,和土耳其制造领土问题,在希腊又被希腊共产党消费利用,都强化刺激了美国对苏联的战略警惕。

其三,苏联国内政策跟国际政策的背离。沈志华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想得很好,这种报告很多,包括斯大林的批示,跟美国合作、跟西方合作搞经济安全等等各个方面,跟二战前不一样,美国的电影、杂志可以进苏联,双方的科学家往来都可以。

但是苏联的国内政策非常保守,对国内加强控制。尤其是日丹诺夫主管苏共意识形态时,拧紧螺丝钉,对言论、出版严格限制,提出了反对世界主义的口号,检查文学作品、文章、报纸等,弄得苏共党内、国内鸡飞狗跳。

特别是斯大林1946年2月9号公开发表了一个讲话,说苏联老百姓不要胡思乱想,苏联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没有这个制度我们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吗?没有这个制度,我们不把国家的精力都放在重工业、军事上,我们能抵得住法西斯的入侵吗?所以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斯大林的第一个主要观点。

第二个主要观点,当今世界仍然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时代。资本主义就是战争,把原来列宁讲的一套又拿出来,腐朽的、没落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因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所以我们要准备打仗,因为我们要准备打仗,所以你们还得过苦日子,还得把国家的财力集中到重工业、军事工业。大概意思是这个,是在为自己的政策路线辩护。

斯大林这个话本来是说给苏联国内人听,但是在欧洲人、美国人听起来感觉苏联又要打仗,跟谁打?跟资本主义打,至少在美国人的理解当中,他认为苏联又回到战前的状态。

其实从逻辑上,沈志华认为苏联根本不可能挑战美国,他什么都不如美国怎么挑战,军事不行、经济不行,没有实力,没事闲着跟人家挑战?逻辑上讲不通。事实上也没有。二战后期发生的所有矛盾,苏联和西方都不是冲着美国去的,主要是跟英国。为什么?因为苏联在欧洲,英国也在欧洲,他们矛盾是欧洲内部的矛盾,跟北美没有关系,涉及不到。但是在政策效果上,却完全是两回事。

这样到1947年年初,美国就接受了英国的鼓动,杜鲁门发表了一个宣言,其实就是在国会有一个讲演,讲演的目的是说,我们要援助欧洲,支持欧洲,美国人最后接受了丘吉尔的主张。

这样杜鲁门宣言的结果就是美国重返欧洲,原来苏联跟欧洲的矛盾就变成了跟美国的矛盾,冷战已经不可避免。

沈志华认为,杜鲁门宣言发表以后,苏联还是采取了让步的政策,没有全面抵制,斯大林还是抱有一线希望。5月份在莫斯科开会,莫洛托夫态度强硬,跟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谈判,所以会议不欢而散,斯大林下来专门找马歇尔谈了一次,这个谈话也解密了,可以看出来斯大林还是想力挽狂澜,当时氛围非常紧张,还是想说服美国,苏联没有想挑战美国的意图,所以还是要合作。但是很遗憾,这个时候因为美国的态度变化,随着保守派全面上台,已经晚了。

在国际事务和经济治理上,苏联本身也想加入西方这个体系,但是太不熟悉,就特别谨慎。比如布林顿森林会议要建立国际的经济体系,要搞世界银行等等。苏联开始也派代表去,但是他对整个资本主义运行不大懂,回来以后各种各样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小心为上,不去了,免得让人给玩了。所以就没有加入,除了加入安理会,其他的一概不参加。苏联的经济运作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自己在体制内循环,不想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这样,就以美苏为中心,分别形成了两个隔离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又进一步巩固了冷战结构。

沈志华认为,在冷战结构的形成过程当中,主动方面是美国,这个不错。但是苏联很多应对的方略失策,还有当时苏联没有进入到这个国际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沈志华认为,现在的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不同。中国现在跟美国在一个国际体系下,不管是安全问题、贸易问题、金融、期货等等,所以在一个体系运作,要想分开谈何容易。

斯大林当年跟美国就是谈恋爱、谈两年没有谈成,两个人分手了,现在中美已经领了结婚证,想离婚,哪那么容易。这房子归谁、汽车归谁?搞不好还有两个孩子呢。所以美国人想打中国人一拳,不知道哪一拳打到自己身上。

所以现在中国和美国状况,要真正进入冷战还有日子。至少得做清楚的切割才行。而这个过程,也就给中美两国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好好想想是不是真要走到这一步,真到这一步,对谁有好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