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沧海桑田

站在辉煌的顶点,谁也想不到未来的路,竟是如此艰难。

那是在2015年的1月,当时的万达正如日中天。

万达商业刚刚完成了香港上市,估值超过2000亿,募集313亿港币,成为全球最大房地产IPO,也是香港2014年最大IPO。

而持有万达大部分股票的王健林,则轻松干掉马云,登顶福布斯“中国首富”。

这时,距离王健林与马云,关于“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店铺”的“一亿豪赌”,才刚刚过去两年,王首富干掉马首富,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那个喜气洋洋的1月,首富在武汉包下威斯汀、瑞华、嘉华3家酒店,召开万达集团2014年工作总结会议,大宴宾客,盛世欢腾。

会议上,王健林照例发表了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安排,信息量很大,成果和展望都极其牛逼,不仅刷屏当时的地产圈,即使放在今天看也是实力强劲:

1、2014年集团资产5341亿元,同比增长34.5%;收入2424.8亿元,同比增长30%;连续第9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2、商业地产合同收入1827.3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房地产合同收入1601.5亿元,同比增长26.8%。

3、新开业24个万达广场,累计开业109个,总租金收入116.8亿元。

4、新开业18家五星级酒店,累计开业71家酒店,总收入45.9亿元。

5、文化集团收入341.4亿元;AMC收入163.9亿元;新开业影城40家;旅业收入75.1亿元;制作发行6部电影,票房收入14.85亿元。

6、与百度、腾讯合资成立飞凡网,联手打造全球最大的O2O电子商务公司。

7、收购马德里、芝加哥、洛杉矶、黄金海岸四个海外项目,全部是城市地标。

当年的万达,住宅、商业、酒店、文旅、影业、电商、海外全面开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存在。

那一年,万达与万科、绿地位列行业三甲,人们都在讨论,下一个超越万科的,会是绿地还是万达?

然而,命运的交响曲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地产行业新一轮的颠覆却刚刚拉开帷幕。

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点上,张玉良和王健林都不会想到,自己离万科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万科也更不会料到,两年后干掉自己的,竟然是恒大和碧桂园。

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房企从来就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对手。

2014年,马云在清华演讲时说:

永远相信你的对手不在你边上,在你边上的人,都是你的榜样。

王健林在清华演讲时说: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一切,胆大的王健林怎么都想不到,突然击垮万达的不是地产圈的对手,而是无形的调控之手。

在2015年的工作安排中,王健林隆重宣布万达的第四次转型,也正是这次转型埋下了未来的祸根。

历史上,万达曾有过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1993年走出大连,由地方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为做大企业规模奠定基础。

第二次转型是2000年,由单纯住宅向商业地产转型,这次转型创新了万达商业模式,使万达商业地产在中国一骑绝尘。

第三次转型是从2006年,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5年,王健林带领万达开始了第四次全新转型,分为两方面:

1、从空间上看,从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

2、从内容上看,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当时确定了三个具体转型目标:

1、到2020年资产1万亿元,收入6000亿元,净利润6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2、到2020年服务业收入、净利占比超过65%,房地产销售收入、净利占比低于35%;

3、到2020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

当年的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万达转型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目标的能力。后来的万达,也确实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出了一段高光时刻。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谁也不会想到,这次转型之中的“海外”二字,竟然成了导致后来万达变卖家产的导火索。

马云又一次说对了:干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

从我们今天马后炮的视角看,2015万达的转型,一半做错了,一半走早了。

做错的一半,是太凶猛的国际化,忤逆了当时外汇管制的方向。

走早的一半,是太快削弱房地产板块,虽然商业地产大方向没问题,但却错过了2015-2017房企业绩爆发的三年。

如果没有2015的这次转型,万达还是踏踏实实沿着以前的老路造房子、盖商业,不去冲海外,今天的行业前五,必然还应有万达的身影。

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意思是:山上的树木被做成斧手,反过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焰,结果将自身烧干。

涛哥帮大家翻译成大白话——人,都是被自己给折腾死的。

2018年,万达服务业收入1609亿,占总收入的75.1%,房地产收入540亿,仅占总收入的24.9%,提前完成了房地产占比低于35%的目标。

在这一年的总结会议上,王健林这样说:

万达为什么要从房地产转型?为什么否定自己已经成熟、做得不错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折腾自己?

因为房地产行业有两个比较大的缺陷:

一是房地产是强周期性行业,好几年差几年,在周期变化中很多企业死掉。大型企业通过开发比较多的项目,似乎可以一定程度熨平周期,但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周期。

二是房地产现金流不长远,房子不是快销品,即使比起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更新速度也慢得多。

国家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房地产市场就会萎缩。一些企业在房地产行业活上几十年、上百年是可能的,但是市场销量萎缩后,行业里的企业数就会大幅减少。

这段文字被很多人转发,欢呼叫好,但是涛哥觉得这里有一个Bug。

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瓶颈,房企大鱼吃小鱼,数量大幅减少也是必然。

但是,以万达的体量,本来你可以做这个行业的一条大鱼,可以成为一家万亿级的企业。

你不能因为自己出了问题,就来唱衰整个房地产市场。

2015年时,万达提出到2020年资产1万亿,收入6000亿,净利润600亿,在那个时间点上,房地产应该还是万达版图中重要的一环。

沧海桑田,昨日红花已成今日落叶。

房地产也从胸口的朱砂痣,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

曾经的王,不知您还记得,

西子湖畔的杰克马,和那豪赌商业地产的一个亿吗?

涛哥,著有多篇地产职场10万+热文,关注地产行业趋势,解答职业发展困惑,欢迎交流。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