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工地

    打心眼儿里喜欢工地,没事儿就到工地去转一转,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为什么会喜欢工地?我

打心眼儿里喜欢工地,没事儿就到工地去转一转,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为什么会喜欢工地?我时常如此反复追问自己。最近,站在地铁17号线马圈工地面前,我突然想到了答案,这不仅仅因为幼时读过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呐喊,而且因为小学时期与工地结下的不解之缘。

还在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具体哪一年记不得了,反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我们家所处的第六生产队组织社员掏井。那是我们队唯一的一口饮水井,在生产队大院里,做饭、喝水、喂牲口,都得靠它。可能因为天旱吧,那年的井突然干涸了,必须深掏几尺才能再出水。我那时不过十来岁,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竟然跑到向队长面前提出要下井干活。队长开始不干,说我太小了,下井太危险。但是,我说出了一个理由让他笑了,也答应了。那就是“我想吃面带子!”那时候穷,只有队里有集体活动时,才可能吃上白面做的“面带子”,大锅煮,可以随便吃的。这次也一样,凡下井干活的,都有面带子吃。队长就住我家对门儿,还粘点儿亲,本来就喜欢我,白吃是不行的,为了让我能吃上面带子,就唯有同意了。于是,我被披上一条麻袋,用水浇了,再用一根绳子束紧,然后脱了鞋,被放到吊筐里,缓缓送到井底。下边很凉爽,脚底已经感觉到水气。可能是懒人有懒福吧,我没挖几锹泥,水就咕嘟嘟上来了,带队的立马喊:可以了,往上拉人吧。说时迟,那时快,眼看水已经到了磕膝盖,吊筐下来了,我被第一个拉了上去。

掏井大获成功,大家一片欢腾。于是,大家开吃。热腾腾的面带子,油花花的卤儿,真的很好吃。我足足吃了一大海碗,小肚子鼓得像半个篮球,心里哪个美。向队长叫了声,爷爷,我回家了,一路手舞足蹈。

差不多也是那一年,我家来了一件大喜事,也与工地有关。记得那一天,外出半年的老爹突然回来了,带着满脸春风。老爹听我叫了声爹,脸上像开了花:“给你一毛钱,去买糖吃吧。”那之后不几天,我们家的新房就动工了。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一座全部用烧砖做外立面的新房就拔地而起,一家人也从两间坐南朝北的土坯房,搬入了坐南朝北的砖瓦房,透明的玻璃窗,整个房间亮堂堂。我幼小的心里那个自豪啊。像这样的房子,在我们村里没有几户。我真的挺钦佩老爹的,这盖房子的钱,完全是用他的汗水换来的。他出去那半年,据他说是和我的一个表舅一起去了山西榆次,在那里打草包赚钱。打草包是力气活,但给的钱多。半年下来,老爹瘦了,但腰包鼓了,足足挣了300多块,盖一座砖瓦房富富有余。所以,盖房子的伙食也不错,有海带炖粉条吃。那时候,村里极少能够吃到海带这样的外来食品,乡亲们都很满意。不过,也就是从这一次之后,我再也不吃海带了。那次吃的太多了,吃倒了胃口。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吧,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工地的种子。有工地,就有面带子吃,有水喝;有工地,就有大房子住,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工地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幸福。

再参加工地劳动,已经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事了。那是在天津,我上的是天津商学院。在天津商学院,我曾先后两次参加工地劳动。一次是大三的时候,参加“引滦入津”工地劳动。引滦入津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天津号称地处九河下梢,但却是个喝不到甜水的城市。因为毗邻渤海,盐碱气重,水里难免有咸味。引滦入津,就是把甘甜的滦河水引入天津,让天津的老百姓彻底告别喝咸水的日子。这样的工程巨大,钱不够,就发动群众义务劳动。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号召下来到引滦入津工地的。工地很浩大,旌旗招展,大家干劲冲天。我也是很卖了把力气的。能够为天津人民喝水做贡献,也算是人生的一个光荣记忆,尽管只是干了不到一天。

第二次是大四,毕业那年。那一年,我们学院的新校址要开工。作为毕业纪念,我们这届的同学和校友都来到工地,庄严地种下了属于自己的树。在向小树浇水的那一刻,眼睛不觉湿润。在即将离开校园生涯、离开老师和同学,奔向新的生活、新的未知世界的时候,能够在学校新址上种下一棵树,是对学校及老师们的致敬,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难免感动。我相信,学校和我们跟着小树一起长大长高。

工地是梦想,是希望,是未来,这是我种树时的又一种感悟。

或许就因为上述不断深沉的缘分吧,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投入充满激情的工作生活之后,工地就从未离开过我的身边。

就说自1995年来北京工作之后吧。这二十几年时间,我曾经集中工作生活的地方有三个,一是东单,二是方庄,三是广渠门。而这三个地方,除了工作及同事外,最难忘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工地。

1995年的西单远未有今日之繁华。西单北口原为一脉二层楼的门店,现在已经变成西单广场;我老单位的介壁儿,原为一个国营饭店,早起吃顿豆腐脑和糖油饼很方便,现早以为中国银行所取代。西单路口往东一点,原有一个小吃店,吃点儿炒肝和包子啥的,很便当,现在也已经变成高楼大厦。我在那一带干了12年,是眼看着那里是如何成为一座座工地、一座座高楼,变成繁华的现代商圈和金融街的。

入住方庄小区也是带着自豪感的,因为相传那是北京的示范小区。但是,刚去的时候,方庄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那时候,没有方庄体育公园,没有紫芳园,没有地铁五号线,也没有电影院。后来,这一切都有了。我眼看着一个个工地开工,眼看着建筑工人忙忙碌碌,眼看着脚手架搭了拆、拆了搭,五号线通了,方庄体育公园美了,紫芳园开盘了,电影院开业了。方庄人,笑得更灿烂了。

到广渠门的时候,地铁7号线正紧锣密鼓的修。两年后,7好线通车了,成了连接北京西站和通州的东西大通道,回石家庄老家方便极了,乘7号线直达西站,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京石高铁。没几天,17号线又开工了。这是一条连接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的南北大通道,对于统筹南北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17号线广渠门站的南面,和平新村主体已经完工,一块块白里透蓝的玻璃正装配在一个个窗户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就是工地。它无处不在,改变着一切:改变着城市、改变着生活、改变着地平线,改变着我们的国家。面对这样的工地,我怎么可能不爱呢?怎么可能不经常的去转一转、看一看呢?

也因为此,有没有热火朝天的工地,也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没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到处是工地、到处可以听到搅拌机的轰鸣、看到电焊机的火花,看到层层叠叠的脚手架和站在脚手架上穿梭的工人和安全帽,中国依然生机勃勃、依然是激情燃烧的热土。

也因为此,看一个国家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未来,看它的工地就可以了。所以,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断定美国也就如此了,因为在那里根本看不到一个工地;欧洲也是这样,从丹麦到瑞典,也是一片静悄悄。它们都很发达,但发展已无空间。

所以,差不多走了二十几个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但最爱的还是我的国、我的家。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看到什么叫热血沸腾,什么叫生意盎然!

当然,更重要的,我们还看到什么叫英雄的人民。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我们为栉次鳞比的工地而高兴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中国建筑工人。尽管每年都有建筑工人牺牲在岗位上的消息,但是,我们看到,没有一个工地因为这样的牺牲而停止作业,也没有一个建筑工人因此而退缩。因为,他们心中有未来、有美好、有梦想;所以,他们坚持不懈在奋斗。他们,是平地起高楼的人,也是改变面貌和生活的人,他们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值得历史永远记忆。

但是,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无谓的牺牲绝非我们所愿。当我们遥祭倒在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想到的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父亲母亲妻子而儿女,我们必须坚决避免人为的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领袖讲: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条红线,既是严令,也是重托。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建筑工人牺牲在安全隐患上。我们必须注重安全生产,让每个建筑工人在创造美的同时也能够和我们一道分享美、过平安祥和美好的生活。

与我小学的时候比、与大学的时候比、甚至与刚毕业的时候比,我们的工地无疑安全多了。所有的作业都有规程、所有的安全防护设施都有标准。现在的建筑工地基本看不到尘土,看到的是遍布现场的红的蓝的安全提示和标语。安全第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已经成为共识。

在热火朝天的十七号线工地不远处,北京的最新地标“中国尊”交工了。伟大的中国建筑工人再次创造了奇迹。夜幕下,中国尊昂然屹立,直插云霄。它是北京的新高度,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新高度。遥想杜甫当年,他所期盼的“大厦千万间”难道不是已经成为现实了吗?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填词一首,调寄“沁园春”:

一柱凌霄,
穿透层云,
府视重山。
历三千日月,
冬来夏往。
几多汗雨,
画栋雕砖。
东扼扶桑,
南临印太,
北慑胡狼万里原。
凭风立,
又霞飞雁影,
廖廓无边。

登高方识胸宽,
胜夫子当年有遗篇。
忆诗魂杜甫,
破屋茅舍。
李白蜀道,
难过登天。
落寞书生,
逃离尘外,
坐爱桃花忘种田。
盛世遇,
遍高桥广厦,
灯色阑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