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只工作7.5小时,我自己都不信

↑ 点击上方,关注 “松社” 微信订阅号 理想国月初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叫《作二休五》;想起去年年底时

理想国月初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叫《作二休五》;想起去年年底时后浪也曾出版了一本书,《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顿时脑海中抬杠的画面感极强……

我的第一反应是得算算。《做二休五》按一天7.5个工作时算,一周就是15小时;《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一周是21小时。这么看来,还是前者更厉害一点儿。

“过劳死”在日本每年死亡者人数中的占比,一年一个台阶的涨;且在我们的印象中,时时刻刻工作起来都像打鸡血似的日本人,似乎就是“过劳”的代名词。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早在2002年,《牛津英语词典》的在线版新加了一万多个单词,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日语的“karoshi”(过劳死)。说明这一现象并非日本独有,全世界人民也都有了。

而且,看着日本学者、作家们近些年出版的那些书名,《无缘社会》《老后破产》《低欲望社会》《下流社会》……不在少数的日本民众的工作热情已经被不景气的社会现状所打压,“上班族”俨然成了“丧班族”……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是不可能拥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所以,算一下你一周的工作时间是……?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传播负能量,大家也不用焦虑或沮丧。上面那句话是没错的,但它也限定了“健康的文化生活”的范畴,并不代表我们每周工作如果超过50个小时(其实不用“如果”,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就有karoshi的风险……

生活中有许多也许根本称不上“窍门”的小技巧,如果做到了,不仅能保证至少相对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能体验到一定程度的健康文化生活。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要过于模糊。由于工资是根据劳动成果而不是时间来计算,而且移动办公日益常见,想把工作与生活完全区分开来是不现实的。通讯技术的进步按说应当减轻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其实并没有。

但如果我们这样做:

休息或假期时尽量少看手机和电脑,把他们放的远一点;

难得早早结束工作下班后和恋人或朋友吃个饭,那就把手机倒扣着或装起来,好好吃饭,好好说话,是不是会更轻松一点?对方也会更开心。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把该做的工作都完成了。这么说略显得站着说话不腰疼或不负责任,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但换一种思路,偶尔试试眼不见心不烦,既然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你的boss应该也可以,更何况这种“逃离”只是极其短暂的。

有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和你现在有多少钱关系不大。过劳时代是由“消费时代”造成的,这意味着想要改变,就要对抗这个时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自己养成一些习惯却是可能的。比如记账,或限定自己每天的开销。

我完全可以理解,当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后,恨不得把看到的所有认为对方会喜欢的东西都买来的心情。但两个成熟的人在一起,不仅精神上需要规划,经济同样需要。况且,节制绝不等同于抠门。

如果有位姑娘对你说省着点别总给她花钱,而你真的完全照做了,那就是傻瓜。

当然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但在现阶段下通过理性消费结余的钱,我们可以用它来做更多选择,对两个人来说都不是坏事。

睡前翻几页书。就像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和你现在有多少存款没太大关系一样,这个阅读习惯和你睡前到底能翻过去几页书也没太大关系。这能让我们睡前静下心,也许这样阅读效率并不高,养成阅读习惯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真的很有益于睡眠……

看手机或电脑有越看越精神的风险,但看书一般不会。并且这样入睡后睡眠质量很高,即便半夜被灯照醒,关上后也很难再醒。有时睡眠时间我们很难把控,那就把睡眠质量尽量提高。

森刚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的很多说法不免有些痴心妄想,甚至幼稚可笑。但其中有半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珍惜与家人、爱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在工作之外寻找生存意义。不谈作者的本意,我想这个意义,多半是与“健康的文化生活”相关的,而这份文化生活也并不仅仅只是阅读。在“过劳时代”里尽量愉悦地生活,工作也是会愉悦的。

文 / 王哆啦     本期责编 / 松小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