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暖冬计划” 不能只做“样板戏”

饿了么“暖冬计划”真的送暖了。

本月15日,饿了么宣布在广州、佛山等广东城市展开首批2000家中小商户“降费率”行动。一位广州饿了么城市经理表示,此次行动中,广州天河区将率先为100家中小商户下调至少3%的费率。

自从阿里95亿美金抢亲饿了么之后,饿了么可谓一边整顿,一边憋大招。“暖冬计划”宣布之时,外卖平台集体上调佣金依然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打出不涨价的大旗之后十天,饿了么有率先落地2000家“不涨反降”的补贴。

如果仔细追溯,你会发现其中套路深。饿了么“暖冬计划”打了一手什么牌?

null

另辟蹊径

在饿了么“暖冬计划”之前,商家佣金话题燃起。

1月3日,央视财经新闻报道称,南宁不少外卖商家的佣金由18%调至22%,店主们直呼“送不起”。由于央视的关注,商家佣金变动问题引发更多讨论。

1月6日晚,饿了么与口碑召开了商家恳谈会,宣布联合推出“暖冬计划”,承诺口碑对商家收费最低可以到竞对的五折;饿了么的商户费率不会涨。同时,饿了么掌门人王磊也表示,平台费率不会涨,我们要想办法怎么把效率提上去,粗暴地收流量税不是长久之计。

在4天后,饿了么又将会议的场子扩大,在上海举行了口碑和饿了么的商家联合大会,有200位上海的饿了么商家获得了最高优惠3%和百万流量加持等资源。

在这次会上,王磊还喊话称“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赋能和实实在在的让利,帮助全行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冬。” 

一小一大两次会议,王磊喊出了两句话,饿了么为自己制定下“暖冬计划”的战略目标,想通过降低费率、让利商家来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但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饿了么提出商家费率不涨价之后,财经网报道称,饿了么的商家佣金已经上涨至26%。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商家表示,饿了么的佣金已经从去年6月的20%涨到24%,如果选择平台的蜂鸟配送,这一比例还会涨到26%。

而另一位刚在饿了么开新店的商家向财经反映称,饿了么的佣金已经从2017年底的18%涨到了24%,如果是超级会员用红包下单,商家每单至少要多补贴3元。

笔者的调查发现,在“暖冬计划”没有宣布之前,饿了么正在大张旗鼓地全面“涨费率”,此番的“暖冬计划”,实属突然转向。

秀场模式

事起突然,其多用诈。

1月15日,饿了么方面向媒体否认“佣金上涨至26%”的问题,似乎仅仅回应还不“过瘾”,饿了么迅速拿出了实际行动,1月16日,饿了么口碑宣布“暖冬计划”落地广东,将为广州、深圳等城市首批2000家中小商户下调3%的费率,并将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实施。“暖冬计划”究竟虚实如何?不妨探个究竟。

有一位饿了么“暖冬计划”首批接入商家的负责人向笔者表示,15日接入这一计划,饿了么承诺下调佣金3%,但截至16日16点,饿了么方面并没有签订任何协议,合作方式如何,到底有没有限制性条款也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暖冬计划”在定向扶持中,有保有压。一方面保住自己“不动商家奶酪”的人设,另一方面,在选择性地作秀。为何说选择?据知情人士透露,饿了么“暖冬计划”首先试水广东,继而往广西、海南等市场份额相对薄弱的地方推进。如此一来,降费率带来的“成本”不太高,更重要的是,饿了么成功充当了市场的搅局者,混淆视听同时抢占市场。

此外,饿了么“暖冬计划”主要针对中小型商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其中也有深意。中小型商家一方面对价格敏感,另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SaaS数字化观念,因此签独家的机率更大。

一位南京雨花区连锁快餐店李先生告诉笔者,他在去年8月份接入美团、饿了么平台,两家的佣金相差不大,分别是18%,20%。两个平台加起来平均一天的单量在150-200单左右,20多块的客单价,一天下来300-400块钱上下。2个月前美团平台的单量高,而现在则是饿了么的单量高。因为饿了么目前有1元钱的活动补贴。在饿了么的工作人员推荐下,趁着有优惠活动,他们还接入了饿了么有菜供应链。 

相比于中大型商家,小商家的趋利性当然更加明显,这也是饿了么并入阿里之后,重返战场使用的利器之一——直接的价格刺激。 

然而,与饿了么350万活跃商家相比,区区2000家商家的让利又如何能够撑起一个“不涨价”的美名呢?

并非没有办法,可以借助扩音器,可以通过营销的方式,做大声量。 

显然,这一次又有点这个意思。而雷声大雨点小,饿了么开启“秀场模式”并非首次。

在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饿了么便率先在去年夏季打响“夏季攻势”,号称要在7-9月间每月投入10亿元来补贴市场,中短期目标是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王磊还给饿了么定下三大目标:第一年极致竞争,目标外卖50:50;第二年升维格局,目标外卖80:20;第三年重构本地生活服务价值链。 

气势不输,现实骨感。据Trustdata数据,2018年第三季度,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占比为60.1%,饿了么市场份额为29.3%。饿了么并未拿下多少高地,美团依然保持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

营销套路背后,从来不是“利他导向”,从来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营销并不是错事,良好的营销计划能为平台带来流量带来口碑,但绝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因为,口惠而实不至的营销,容易穿帮,看起来的好牌可能会打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