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中国服装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谈到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改革开放的前五年还是很给力的,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到1983年就解决了供给数量问题,保证了全国老百姓的穿衣基本消费从此不再受到数量上的限制。当供给数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后,中国服装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就转向了新的内容,就是单调。

null

这是1984年上海南京路上的服装基本色 

说到穿着单调,服装界当年有几个基本词:老三色(黑色,藏青和草绿),老三服(中山服、军便服与学生服),想象一下几亿人的服装只有这三个颜色和这三个款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今天的年青人会说“不会这么夸张吧?”,可作为过来人,可以告诉你八九不离十。仍然讲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1987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法国,笔者作为留学生,参加巴黎市政府招待会,当时使馆要求参加招待会的100多位中国留学生早上十点钟前在巴黎市政府广场前集合,我九点五十左右从地铁站中走出来,大部分人已经到了,我们一百多在法中国留学生突然齐集在空旷的广场上还是很醒目的,当时正值穿秋季,是穿风衣的时节,由于笔者已经开始研究时尚产业,相对比较敏感,立即发现我们居然全都穿着一样的风衣!虽然我们这一百多人来自中国各地,各行各业,先后在1984到1986年前后出国,出国前是各买各的衣服,但想想1986年的中国,全中国风衣只有两个品牌,上海的“大地牌”,北京的“长城牌”,基本只有一个款式(堑壕式)一个色(米色),所以无论大家怎么买,结果都是一样的。

null

 八十年代初,全中国男人只有这三个款式

因此从1983年起,因为绝大多数厂家当时生产同样的单调产品,一旦供需在数量上到达平衡,过剩就紧随而至,1984年中国纺织服装业碰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库存积压问题,服装设计这个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发现并不是市场不需要产品,而是我们的产品太单调了,企业需要变花样,需要服装设计来解决品牌丰富问题。作为为产业服务的高等院校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从1983年开始,纺织院校与美术院校都开始筹建服装设计专业,第一批服装专业在1985年开始招生,中国第一批服装设计专业专科生在1987年毕业,第一批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在1989年毕业,1988年北京服装学院成立(由原北京化纤学院更名),各纺织院校与美术院校都成立了服装设计系,从此以后,中国服装高等院校为中国服装业提供了一批批专业设计师。在这个变花样,出设计的品种发展过程中,我们中国服装业也是很给力的,也就是五六年时间,到1990年前,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大街上,穿一样款式的女孩子已经不多了,中国服装业的品种问题基本解决。

从产业上来讲,也在1988年前后也发生了两大变化,从行业管理角度说,国务院1987年将服装业管理部门整建制地从轻工业部划归纺织工业部,希望从此开始,让服装业成为龙头,来带动整个纺织业的发展;另一大变化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央政府提出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纺织服装业迅速成为了这种外向型战略的主力军,“出口创汇”成为当时已经有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的主攻方向,中国服装业开始出现在国际时装舞台上。1987年9月法国巴黎国际时装节,法国人在埃菲尔铁塔前的喷水池上搭了一个两百米长的T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各展示一组来自本国的时装,来自中国上海的模特儿首次在欧洲大型时尚活动中亮相,展示了上海服装设计师陈姗华设计的一系列服装,引起欧洲媒体极大关注,因为中国参加这样的大型时尚活动与当时在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完全不同,可以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法国费加罗报以《来自“毛“家乡的时装模特儿》的标题大篇幅报道,法兰西晚报(France Soir)更是以头版全版报道,当时正在法国留学的笔者夫妇,给中国服装代表团当翻译,亲身经历这次中国服装业在欧洲的”高光时刻“,这段记忆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null

随着服装设计概念的深入人心,与时装设计有关的一些相关事务也开始出现,比如时装模特队与时装表演,上海服装公司1980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很快引起全国注目,再比如时装杂志,由中国丝绸进出品总公司领导下的《时装》杂志(今天该杂志是法国著名时装杂志L’Officiel的中国版)1980年创刊,在当时总编聂昌硕先生的带领下,迅速填补了时装杂志的空白,到1988年其发行量已经达到八十万份,虽然当时印刷质量有限,但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时尚知识的普及作用,还有就是由谭安先生领导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开展的关于中国流行趋势的研究,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定期发布中国服装流行趋势,也开创了中国国家级时装流行趋势预报的先河,所以说,改革开放头十年的服装业,主要还是在夯实基础,理顺关系,填补空白,这十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情的。

本文照片都来自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