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印遇龙:每次回到故乡,总是去老地方看看 | 夜读往事FM·我的故乡

▼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 仇婷 为您朗读(第125期)   我的故乡是常德桃源,地理上靠近湘西,是一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 仇婷 为您朗读(第125期)

我的故乡是常德桃源,地理上靠近湘西,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

儿时,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小乡村。还记得我家门口有一口鱼塘,屋旁一个猪栏,用杂草以及农副产品喂猪,猪粪可以用来种植作物,少量的粪水肥塘养鱼,这是种养结合非常原生态的小农经济模式。记忆中的家乡是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特别好。

都说回不去的乡愁,对我来说,回到故乡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有兴奋,有留恋。走在故乡,也总是会想念起儿时简单的快乐。

由于忙,近年来,我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家乡的山山山水水在那儿,这是我总是乐意回家的理由。每次回去,我都会去小时候待过的地方再走一遍,这里是我曾经读书的地方,有着我青春时代最深刻的成长记忆。比如上山逛逛,儿时放牛的情景就会浮现眼前。也会记起我的爷爷,他十分热爱劳动,经常带我上山砍竹子,教我做人要诚实、待人要友好,也让我从小就热爱劳动。

我会去看看老朋友。还记得当年,我和玩伴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村里的一些大人给我们讲薛仁贵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玩得十分闹腾,比如春节玩花灯、舞狮子,热热闹闹过年。如今这些寄托着乡愁的“把戏”正在带着回不去的记忆,渐渐远去。故乡成了回不去的家乡——儿时的玩伴年龄也大了,有的飘散各地,有的已去世,我们也不再是儿时一般,便徒生一种物是人非之惆怅。

每次回家,每当看到熟悉的地方,过去的那些场景历历在目。如今,尽管学校已经拆了,地上也长了茅草,见不到以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但是我每次都还是要再去这块地上走走,总在那站一会儿,在这望一望——这片土地牵连着的是我内心最深处的回忆。

我想,这就是乡愁吧。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个人命运和时代际遇紧紧相连。我的价值观就是在初中、高中阶段形成的。还记得当时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我们不仅努力学习,也注重锻炼身体,坚持运动的习惯也让我终身受益。

当然,我还会想起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1975年2月,《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登新华社电讯《人满七十,粮过三千》,报道了桃源县劳动模范李光庆种科学实验田的事迹。李光庆是一个农民,但是十分热爱科学,他试验了双季稻和三季稻的成功,在全国掀起了学李光庆种高产量田的热潮。

记得当时的农技老师戚朝见,悉心教导我们怎么去养猪、怎么去种田,怎么到一线用科学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那个阶段,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基点。在戚老师的带领下,我也在田地里开始学种实验田,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最后好像还颇有成效。在他们影响下,我开启了从事科研的道路。

如今,再回到家乡,变化大了。曾经的朋友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更富裕了。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发展,田地开始荒废,种养结合的方式开始脱节,生态产业链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乡村振兴”成了新一代人的使命。如何让田园经济实现种养的结合,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农村养殖业的机械化、工业化程度都比较高,接下来,我们的传统种植业需要在原生态的有机农业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振兴。

未来的农村,是在一片希望的田野上。

- END -

监制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文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黄璐 

实习记者 宋瑞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