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收复新疆军威正盛,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西伯利亚?

这是一篇以问答为底本的文章,您可以耐心地向下看。 问题如下: 乾隆皇帝收复新疆军威正盛,为何不继续北

这是一篇以问答为底本的文章,您可以耐心地向下看。

问题如下:

乾隆皇帝收复新疆军威正盛,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西伯利亚?


回答如下:

一,不值得;二,打不起


1812年(乾隆皇帝死后16年)博罗季诺战役,俄罗斯与拿破仑统治下大半个欧洲的会战


清朝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吏治”帝国,并不真正热衷于开疆扩土,维持自己政权财富中心地带的“安全区”建构,以及在意识形态上寻求合理性的“万邦来朝”,是他们对于边疆战争的最大动力,其核心关注点,永远是对内的,因为帝国庞大的体量,能够推翻帝国王朝的,只能是内部的反对者。


对西域准部的长期战争,与其说是清朝的主动扩张,不如说是对于皇太极时代建立起的北方蒙古诸部“安全区”的巩固,准部的东来,让清朝皇帝这个蒙古诸部的共主大汗,感到了蒙古帝国再兴的威胁,而以帮助抵御西来者的名义,将原本只是松散臣服的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整个帝国的北边防御体系,才是真正的目标。


所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打时停的西方战争过程中,清王朝完成了在漠北驻军、派官等一系列的实质性统治布局。


而当漠北的篱笆扎完,北方的沙俄、西方的准部,就成为新的防御目标,而为了将帝国从隔三差五的防御战争中解脱出来,一举消灭准部,也就成为乾隆君臣一个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所以,到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终于消灭了准部,准格尔部的首领阿睦尔撒纳只身逃亡沙俄在哈萨克的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并死在那里。


此时的清政府内部有大臣就提出不可因一人的缘故导致与俄罗斯的开战,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驳斥,勒令俄国交还,而俄国也就范了。


这之后的的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则一直进行平定天山南麓的战争。


到乾隆二十五年,俄罗斯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俄驻兵和宁岭等四路,声称要与清廷分界,乾隆的对策就是派兵驱逐,之后,对于屡屡挑衅的俄罗斯祭出了杀手锏:


贸易禁运,关闭互市。


雍正六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市场。后来因为俄罗斯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罗斯人在边境抢劫,乾隆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为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这总共15年间,清朝对俄罗斯在恰克图、广州,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的手段,逼迫俄罗斯就范,获得了成功。


也就是说,对于漠北蒙古和东北地区老巢的“安全区”,清朝已经“自认为”摸到了俄罗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无穷无尽地占地盘,而是靠贸易就能打发,保持和平,也就不需要搞什么“防御性进攻”。


比如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就说过:


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至于说打不起,是因为清朝曾在康雍乾三代,三次派遣八旗亲贵的专使使团去莫斯科、圣彼得堡面见沙皇,通过各国的传教士,也能够了解到俄国的武备情况以及疆域,也就是说,明白对于这样一个地跨万里的大国而言,清政府没有像准格尔战争一样犁庭扫穴的可能性,开战就将面对旷日持久的战争。


俄罗斯不是一个小国,要对它动手,清朝就要做好在中亚、蒙古和东北三线出击的准备,而通往西域本身还有沿路的州县、人口、贸易线可以依托,一旦战场外推,无论是新疆还是蒙古、东北,全都是人口稀少的贫瘠之地,相当于要从前进后勤基地再跨越几千里之遥才能到达战场,这个运输线的维持,就是海量的成本,而如果前方军力不足,则战败反复,成本更大。


所以,本质上,无论清朝想不想对西伯利亚用兵,都没有什么卵用,打不动,也打不起。


更何况康熙年间,大清面对的还只是一群哥萨克冒险家,此时的俄国已经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到乾隆晚年时,沙俄的统治者已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这位德意志出身的女皇的眼中,乾隆皇帝不过是一个野蛮的鞑靼人首领,他部下的那支早已落后于欧洲军事先进水平的清军,面对几乎灭亡奥斯曼土耳其,令拿破仑都忌惮三分的俄军,根本没有胜算,只是由于遥远的距离,让双方只能在力量投送的边缘对峙罢了。

往期精品文章回顾

HOT!:世代友好的两国怎么就闹掰了?

HOT!:帝都富贵地图变迁史

HOT!:大秦帝国的敌人到底是谁?


热点事件

林清玄去世收外卖该说谢谢吗中产财务自由梦

中华民族象征日本战史春运如何改变中国

关注知之Known (ID:Serious-news)

先手获得最新优质文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