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重要港口科钦,因600岁渔网改变落后捕鱼方式,此事与郑和有关

null

科钦(cochin)看点一:中国渔网(chinese net),地点是海边,免费。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海边买些海鲜,那里有很多海鲜代加工店;

看点二:卡塔卡利戏(KATHAKALI),戏票提前买才能有好位置。

坐了一整夜的大客车,终于在早上7点半到达Ernakulam bus station,这里实际上就是科钦的长途汽车站。每次出发,我们都只有大路线而无详细计划,这次也不例外。例外的是村妇只知道来科钦的目的:看印度传统戏卡塔卡利,却忘记了地名。

我们找到车站办公室,告知里面的一干人等我们要去看 Chinese net(中国渔网),于是就有工作人员为我们写下了乘车路线:从这里坐公交车到 THOPPUMPADY,在那里转车去科钦堡(Fort Cochin)。

在科钦堡ADAM’S OLD INN 住下后,我们先洗澡,然后出门吃早饭,饭后开始科钦徒步一日游。

科钦是南印度喀拉拉邦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由4个地区组成:第一个是乘巴士和火车的游客到达的埃尔讷古勒姆Ernakulam内陆地区,第二个是埃尔讷古勒姆对岸的人工岛威灵登岛(Willingdon Island),这两个区还是外国货船穿梭往来的贸易港口。

在科钦岛西侧,面向阿拉伯海的半岛上还有另外两个地区,分别是科钦堡(Fort Cochin)和默丹杰里(Mattancherry)。这个南突入海的半岛是科钦旅行的精华所在:有作为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坟墓的圣弗西斯教堂,有荷兰殖民时期总督居住的默丹杰里宫殿,还有犹太教会堂。

null

科钦堡在1341年因洪水犯滥而形成,中国人首先在此建港,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商人在此定居。

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堡垒,就是如今的科钦堡。然后荷兰人赶走了葡萄牙人,后来英国人又赶走了荷兰人。轮番殖民导致科钦堡上混杂着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却独独看不到中国风,除了海边那一溜在中国早已消失了的中国渔网。

null

1403年乃中国明代,朱棣篡权,时任皇帝朱允文消失。为消除心头之患,朱棣派遣郑和率超级船队寻找朱允文,这一找就是30年。这30年里,郑和七下西洋,多次经东南亚抵达距科钦200公里外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当时叫古里),在此补给淡水和食物,然后继续前往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及非洲东海岸。

相同的路走多了,难免生出感情。伟大的三宝太监郑和同志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终于彻底地将自己死在了那里。

壮士南征北战,何需马革裹尸还?对一个狂热的航海家而言,死在异国的一个港口城市,乃是最大的荣耀和最好的归属。

null

因洪水泛滥,郑和的侍从将其墓地由古里迁至科钦,同时带去的还有中国渔网。中国渔网改革了当地古老的通过独木舟撒网或木叉叉鱼的捕鱼方式,大大提升了渔民的劳动效率。

显然,郑和同志没有作好皇帝规定的主营业务,因为他至死也没能找到朱允文。但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附加值却堪称辉煌:他持和平友好之理念,宣扬天朝之国威,向南亚、西洋各国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之国家的真实面貌。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一支由4艘船只组成的船队来到了古里。当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他们欣喜若狂,进而疯狂地烧杀抢掠,临走时还不忘将自家旗帜插在古里的土地上,以其表明这里从此就是我们的了。

多么可笑的强盗逻辑,在别人的国土上搞违章建筑,还想要永久产权。

顺带说一句,达伽马比郑和晚了60多年。

再强调一下两个人的差别:郑和带来的是和平;达伽马却是带着充满杀机的大刀;

前者意在给予,是强而不欺威而不霸;后者只知抢夺,于我有用之物统统带走。

难怪一个印度史学家说,他们(指葡萄牙人)来的时候手持着圣经;他们走的时候,留下了圣经,带走了黄金。

null

可悲的是,如今在科钦我们依然能看到众多欧式建筑和教堂风采斐然,中国人的影子却早已消失殆尽,除了海边那几张已有600多岁的原始的渔网依然在提醒我们:曾经,这里有过中国人的辉煌。

null

中国渔网是由巨大的木柱、绳索、网和大石块组合而成的悬臂式渔网,它不靠风力、水力,更不靠电力,全凭几个大汉合力操作。

null

村妇上到一艘船上,几名渔夫招呼我们一起撒网拉网。他们黝黑健硕的肌肉在热烈的阳光下发着幽幽的光芒,还有个渔夫很热情地问我们要相机给我们拍照。体验完后,其中一位偷偷地跟村妇暗示了一下。

村妇想了一下,给了他100卢比(2009-11-25 科钦堡追忆郑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