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去延吉》(3)

null

去延吉

公交车载着我一路向西,自动报站器响起“阿里郎广场”时,我向车窗外看了看,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路北侧一处花团锦簇里矗立着一座品字形的白色大楼,我想这就是服务生说的州政务中心吧?公交车在站亭处停下,我随着下车的人们急忙下车,一踏上广场边用花岗岩垒砌的弯曲小道,一股花香扑面而来,就像服务生说的那样,这是新建的地方,我以前没见过的。我的心情大振,被满目的新鲜吸引着,往前走的两条腿也轻快多了。

来到政务中心大楼前广场正中央,一块“龙腾盛世”的巨石嵌立在楼前,衬托着大楼的庄重和威严,顺中心路向南看去,花坛、绿地和曲径拱卫着广场主轴线上的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花坛,两侧绿地上对称地立着成排的灯柱,柱上雕镂着具有民族特色的雕花装饰,蔚为壮观。再往南,越过公园路是一片更大的绿地,东西两边各建有蓝瓦翅檐白墙的民族风格的楼宇群,中间有条宽阔的水泥路通往广场南端的河滨路,紧靠着的就是布尔哈通河了,在这儿立着一座相帽舞者雕塑,身穿朝鲜民族服饰手拿红色圆鼓头戴四色相帽的卡通像,身子微倾,很新奇地看着北面的政务中心大楼,那神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显示出了建造者独特的匠心。

再放眼远去,还能清晰地看到城南的帽儿山,在一片墨绿色起伏的山峦里,像顶帽子突显在广场上,整个广场形成了人与自然、城市与文化相融合的壮丽景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看着一块石碑上刻着广场介绍,知道了广场是州庆60周年的惠民工程,是延吉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也是延吉市民的休闲养生地、文化博览园。由此我想到,阿里郎是一个民族符号,这座广场就是通过高端新颖的艺术形式整合了民族资源,成为了解朝鲜族历史、展现朝鲜族风情、凸现朝鲜族灵魂的窗口,成为了一张承载着延边独特地域特色和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名片。这是我游览阿里郎广场最深刻的感受了。

null

有些累了,当我站在广场东侧的延边图书馆楼群里时,太阳早已西下,就蓦地想起了早晨在酒店时那个阿滋迈的话,别累着,打车吧。于是在公园路上,就坐进了浅蓝色出租车,司机竟是个女的,我说,在这儿晚饭都吃什么?司机回过头来问,午餐吃了什么?我说,号称第一家的冷面呀。司机说,那就吃拌饭吧,来延吉,吃好的一是冷面二是拌饭,我推荐你去参花街的那个全州拌饭馆,那可是总店,很有名气的哦。车在公园路上往东飞驰,经过延大和公园,在公园桥东头往北一拐就停了下来,司机莞尔一笑说,到了。

下了车天就黑了下来,一眼就看见了街灯闪烁下的全州拌饭馆,这个地方以前我常经过,往北拐到爱丹路,去师专见同学。进入店内,隔断包间里大多坐满了客人,空调还是照开不误,厅内凉爽舒适,环境真的不错,服务生很热情地引导,在一处单桌前坐了下来,我说来一份石锅拌饭,一盘米肠,一瓶冰川啤酒。很快桌子上就放着这三样了,黑色石锅里的拌饭热腾腾的,色泽就像午餐时的冷面一样鲜艳多彩,令人食欲大增,紫色的米肠是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盛着端上来的,很工整地排了四行,外加一小盘调制好的蘸水,吃起来爽味可口,一瓶啤酒就着拌饭和米肠落肚时,就有点晕乎乎的了。

null

回酒店时已是华灯初上了,参花街越过公园桥向南延伸着,在青年广场就与光明街会合,那里有七彩闪烁的延吉桥。想着明天与同学们见面时,该是多么的激动,25年没见了,他们都长成什么样了?我眼前现在闪现的还是他们年青的脸庞,意气风发的样子。在见面握手的那一刻,会与投脾气谈得拢或者心仪已久的同学来一个大的拥抱吗?我想会的。再让同学来一张瞬间的抓拍,记录下这一难忘的瞬间,再在大门前合个影,留住欢聚的美好时刻,那该多好。

只是不会见到她了,这么多年,惟一没能联系上的同学,就是她了。十几年前同学光庭打电话给我说,她去日本了,举家迁走的。我听到后,心里很是淡然,和她留存的只是校园青涩的记忆,她应该对自己的美好生活做出选择。等我执着地再来这里,寻找她的那个微笑时,一切都成了往事,可甜美的感觉还是一如既往,她只能被装在心底,与其说放不下她,倒不如说割舍不掉那段青葱岁月和青春年华。

当年我只身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之后又回到了家乡,这么多年,魂牵梦萦的还是这里,这里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每每听到来自这里的人,就会格外亲切,距离上更近一步。每每听到同学的邀请,就会对这里有着猎猎的心情和隐秘的向往。延吉这座城市,延大这所学校,告诉了我心灵的原乡是什么模样。家乡不过是个人途中偶尔停下来的驿站,而原乡则是每个人精神灵位永久安放的墓园。

于是我明白了,里尔克诗中说的:离开村庄的人将长久飘泊,更多的人死在路上。故乡,只是对离开它的人才存在着,它不是老屋,甚至也不是一座祖坟,它是童年的记忆,是父母恩情,是我们在外乡漂泊时的情感寄托。直到“且认他乡做故乡”的那一天到来,它还是心头的那一颗朱砂痣。它可能还是,当我们老到不能动时,压箱底的那最后一抹温柔。

null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我内心的画卷中,家乡的地盘也在逐渐地扩大。在家乡茂密葱茏的芦苇荡、浩淼无垠的大海之外,我添加上了有山皆绿、有水皆清的延边,我觉得在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长住直至终老,都是无悔的选择。“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用作小说名的话,说出了人们向往陌生地方一种隐秘的动机,这也是一种自己也未必清楚的天性。于是“且认他乡作故乡”就有了切实的心理依据。

当前往青岛的飞机,在三天后的下午升起在延吉机场时,我带着对22度延吉夏天的体验和享受,带着25年同学聚会的喜悦和满足,看见延吉的天空下,田野、河流、山脉、公路、村庄、楼群、城市组成了别样的画面,随着行驶的飞机快速地变换,每一幅都震撼着我心底的记忆,融入到生命脉博的每一次颤动之中。回到海滨日照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画面都在我的眼前闪现着,直到有一天,我对延吉和它的美食的想念,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就来到了迎宾路一家“岚山味道”的生态园菜馆。

null

对点菜的厨师说,你把土豆、黄瓜、豆腐切块,和蘑菇、金针菇、青椒片、海米、紫菜、五花肉片、牛肉片放一起煮,煮时先放上常氏大酱,给我做一碗大酱汤。厨师看了我一眼说,这哪儿能放在一起煮,煮了就没法吃了。我说,您就煮吧,没事。厨师还是站在那儿,不愿动手,说,放在一起煮,真的不好吃。我说,您就按我说的,在锅里放上清水,然后放入常氏大酱,中小火把大酱融化,然后再放上这些东西煮就行了。厨师瞪大了眼,张了张嘴,天呀。

当大酱汤端上桌来时,我尝了一口,这哪儿是李顺子汤饭馆里的酱木哩汤的味道,只是人家说的东北乱炖而已,少了菜和酱融合的咸香味道,也少了“臭酱”那种发酵后的口感。我想这就是简易乱炖口味和正宗民族味道的区别,只要体验过那种感觉,它就留存在自己的味蕾里,带着从前的记忆,影响着自己,让自己受到感召,成为自己的需要。

然后,这种“简易乱炖”就成了我脑中的一个特定波段,让我身处日照也能和延吉有种隐秘的关联,仿佛依靠幻想打开了我的感官,让我沉浸在校园青春的味道里,在每一个沉思不愿入睡的夜晚,或迟迟不愿醒来的清晨,想起她,想起那段青葱岁月。

2018/12/26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