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志鹏: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服务龙江民族地区全面振兴

  2018年12月19日,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刚,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

2018年12月19日,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刚,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民族教育办学使命,深入解放思想,打造特色品牌,推动龙江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龙江民族地区全面振兴。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聚居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37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同胞为中国疆域版图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沿边开放的北疆门户,我省现已成为“三股势力”借道出境的重点省份,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沿,民族问题在治边维稳大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无疑是一项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的百年大计。发展民族教育,举办民族学校,是党和国家着眼于长治久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实现民族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黑龙江省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城市民族区,即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666个民族聚居村。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开设有少数民族中小学校150余所;开设有唯一一所民族高校,即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还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幼儿园。可以说,我省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但无论是民族中小学,还是民族高校,离高质量发展要求都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同时也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坚持民族教育办学使命,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龙江民族地区全面振兴,结合工作实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健全民族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良性接轨。

民族高等教育是立足于民族基础教育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基础教育所输送的生源的优劣以及合格生源的多寡,极大地制约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同时,民族高等教育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提升作用,它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管理水平及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健全我省的民族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良性接轨。要在民族地区配套建设幼儿园,从落实编制、提高待遇上入手,解决学前教育的师资问题,其师资来源可由我省民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就近供给;要合理调整民族中小学布局,建立长期稳定的助学制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倾斜;要稳步扩大我省民族高等教育规模,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科学设置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缓解民族地区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富民强省”和“富民强边”战略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要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要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出台税收优惠、资源配置等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民族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包括加强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统筹等。

第三,发挥地缘优势,深入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增强民族教育的生命力。

为共享教育资源,开拓办学视野,要鼓励并积极安排民族学校的师生同外校、外省、外国的交流、学习、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积极向外推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聘请外籍教师授课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构建主要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民族高校,可以发挥学科、人文和语言优势,与韩国、蒙古国等互派留学生,把民族高校建设成为与东北亚地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主动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战略。

民族工作是最重要的大局工作,民族教育是最神圣的人文教育,只有把民族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倾斜扶持和投入力度,才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