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桥

null

我居住在塞北的一个小村庄,村旁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桥。我每天上班、回家,都要经过这座小小的石桥。天天观看着它,月月欣赏着它,年年感受着它,几十年了,竟一点也没感觉到视觉的疲劳,也没感觉到心情的疲惫。

  石桥桥面宽不过四五米,窄到如果有两辆农用车,不巧在此相遇了,那另一辆车就只能“礼让三先”,要等到其中的一辆车缓缓地通过了,它才能驶过去。

  小桥也不长,加上引桥也就十几米,但桥有个气魄很大的名字:曹闸大桥。听听,是大桥!

  小桥建于一九六四年,正好也是我出生的那一年。

  一色的青石材料,传统的拱形结构,朴实稳重的外形,坚固壮实的腰身,也许世界上再没有比它更典型的石桥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小桥依然屹立河上,没有一点破损,没有一丝裂纹。让人觉得有些变化的,只是它已由年轻变得有一些苍老;由崭新变得有一些陈旧;由原来感觉上的宽阔变得显得有一些窄小。但是它的实用,它的美好,它的价值,还有村民们对它的感情依然没变,也不会改变。

  小桥的样子当然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桥那么精致美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小桥甚至有点憨厚和笨拙,但是它的建造绝对不粗糙,它的外形绝对不丑陋,它的内涵绝对不简单。它是由四个拱洞联拱而成的,四个拱洞形状大小一模一样,从东到西,一字均匀地排开,远远地看去,就像连在一起的四个半圆的月亮,让你看着,很有点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味道。

   桥的护栏也是用石头砌成,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空间。护栏的高约半米,宽度大约有三十厘米左右,桥两边的护栏因为修的较为宽大,所以它除了有遮挡行人和车辆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充当了村民们歇息聊天时的板凳。每当农闲季节,小桥上就会自发地聚集很多的村民,他们坐在护栏上国内国际、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很是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护栏的两头,都有一个稍稍高出护栏的长方体的石柱,石柱上雕刻着当时最时兴的标语口号,桥东、桥西的四个石柱上分别刻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十六个大字,我们从这四句话中不难看出,那文字里折射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字迹已很模糊了。  

  小时候,小桥是我们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

  记得那时候有部老电影叫《东进序曲》,那是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喜欢看的战斗片。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新四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争夺大桥占领桥头堡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的年龄都很小,对电影里的情节,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好人和坏人争夺大桥,而且打得难解难分,结果是好人胜了,坏人败了。(直到长大以后,我才了解那是一部歌颂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的故事片。)然而,孩子的精力永远是旺盛的,孩子们的感情永远是纯真的,孩子的模仿力永远是最强的,我们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再玩打仗的游戏,那就有一个固定的战役了——攻击大桥抢占桥头堡了。所以这座石桥,朦胧着多少孩子的将军梦想。

  每逢夏季,暑假到了,玩过了打仗、捉迷藏等游戏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有人就又产生了要做几个“高台跳水”惊险动作的雅兴,那石桥的护栏正好是那几个胆大的伙伴跳水平台。不过从几米高的桥上往桥下跳,那可不像打仗、捉迷藏保险系数那么大,“打仗”时,人人都可以“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可跳水是一个技术活,更有危险性,既要识水性,又要有胆量。我在这样场合一般是很谦虚的,诚心诚意的就只想当个观众,绝对没有当一个运动员的理想和雄心。我的好伙伴黑蛋、大成两个人是高台跳水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大胆的履行者,每一次当他们站在护栏上时候,我们这些热情的粉丝们,就站在桥面上为他们呐喊助威。就像现在每一场音乐会那样,激动地手舞足蹈的人,永远是那些失去理智的观众们。

  如今,距这座小石桥的只有几里的地方,已经建成一座又宽又大的桥梁,每天从早到晚车来车往,非常的热闹。然而这座小石桥就只能隐藏在喧嚣的市声以外,独享田野的静谧了,我不知道,这对它来说,是应该惆怅还是应该庆幸呢!

  天上又有一片白云,从桥的上空悠然飘过!

——张升平(宿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