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的传统年俗

  提示:点击上方"萧县网"↑  恭 贺 新 春 春节,俗称“年节”, 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

  提示:点击上方"萧县网"↑ 

春节,俗称“年节”,

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

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

古老传统节日。

咱们萧县有哪些独特的年俗呢?

一起去《萧县志》中看看吧~~~

办年

年前准备

热热闹闹

老话说

进了腊月处处都有神

话要拣吉利的说,事要挑好的做

同时开始作过年的准备

叫“办年”

平时隔日或隔多日一集,

过了腊月二十,

就变成天天集,叫“乱市”。

到二十六七,

家家都蒸馒头,足够吃十多天,

还蒸几个大馒头,里面放些枣,

留到二月二才吃。

到了二十八九,

剁扁食馅子、炒花生、炸炸果,

以备待客和过节食用。

年办齐就大扫除,

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总之新年将到,皆大欢喜。

“闺女要花儿要炮。

老妈妈要条棉毛巾,

老头子要顶新毡帽”。

春节的准备工作一直到年三十上午,

贴上春联,方告结束。

这时年已到了,

就算讨债的也不许进门逼债。

除夕中午各家都吃扁食,

晚上,各户门前都放一横棍,

叫“拦门棍”,

说拦着金银财宝,不向外流。

院中放供桌,

牌位上写“天地神之位”

或“天地君亲师之位”

摆上供菜,点上大把子香,

全家行跪拜礼。

另外,每一门前都送香,

门两旁一边一柱,燃完再添,

灶君前三柱,燃完不添。

晚上给小孩“压岁钱”,

有人通宵不睡,叫“守岁”。

新年初一黎明前,

家家放鞭炮,

以除不祥。

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

向长辈拜年。

各家把准备好的糖、花生等,

拿来待客。

小孩勒花兜肚,

每到一家,

照例向兜肚内添些糖、花生等,

即使平时有意见,

只要是长辈,也得登门拜年。

否则大家批评“不能敬老。”

邻人相遇,

不是“见面发财”,就是“恭喜恭喜”!

年初一的早餐是素扁食,

说一年的头一天头一顿,

要吃斋。

按旧习惯,

从初一到初五都不干活,

初三第一餐吃扁食,

初四第一餐吃面条,

俗传

“初三的扁食,初四的汤,

一年粮食打满仓”。

初七、初八、初九

妇女也不干活,

说“七不动针八不拔,初九动针打犁铧”。

从初一开始拜年,

一直要拜到初五、初六,

俗传

“初一初二拜户族,

初二初三拜舅舅,

初三初四拜岳父,

初四初五拜姑姑”。

到时候不去要见怪。

再迟了,也不受欢迎,

因为待客的菜吃完了。

俗传

“拜年拜到初五六,

又有馒头又有肉,

拜年拜到初七八,

扯着胳膊向外拉”。

新中国建立后,

贴灶君,跪拜礼,渐次废除,

瞧亲戚如旧,

吃食花样更多,

春联的内容换成新的词语。

无论年俗如何变迁,

那份和和美美的幸福一直洋溢在人们心中。

免费关注萧县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