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年是怎么过的?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年,是最重要的时刻。年,浓缩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是文明的成长与演变。 今天,我们过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年,是最重要的时刻。年,浓缩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是文明的成长与演变。

今天,我们过年。在我们畅叙亲情、阖家团圆的时刻,不妨把目光投向远古和从前,看一看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由来

孔子时,鲁国亦有迎春之俗,俗称“春祭”或者“腊祭”。孔子就是因为春祭后,没有得到国君应分给大臣的祭肉,愤而离鲁赴卫,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除夕的起源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春联的原貌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桃木辟邪

相关记载最早源自《左传》,里面记载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进行除灾仪式。

《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如《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入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

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做法。



红包压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们便使用过一种形似铜钱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

这种“铜钱”叫作“厌胜钱”,又叫“压胜钱”或“花钱”。在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中有文字记载:新春前后,“各相与赠送,谓‘馈岁”。

意思是说,在春节前后,官员之间互相赠送压胜钱,表示彼此都平安无事,共同祝贺长了一岁。

这一“馈岁”活动在西汉时期相当盛行,一直到今天,长辈给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就是古俗的遗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基本文化风貌已经形成,如今的我们在祖先的文化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不忘过去,鉴古论今,我们的文化星火必将世代流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