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工作

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源头活水。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经


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源头活水。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五个必须”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1月8日至14日,经济日报刊发5篇评论员文章,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一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五个必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导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五个必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导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风云激荡,中国经济行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机遇和风险同在,发展与挑战并存。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重、难度大,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时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立场,越是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如果否定或者削弱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势必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中国号”巨轮的舵手和航向,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从中央层面看,形成了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的制度,同时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改革发展战略问题,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从地方层面看,在全面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下,各级党委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制度执行力切实增强,经验不断累积,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从企业层面看,国有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作出决定,从而保证和落实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去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释放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实到位的重要信号。

实践经验也充分表明,经济战线各领域、各环节能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决定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转变发展方式,以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经济战线坚决落实为动力,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发展观念不科学、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再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连续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针对性、指导性很强,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坚决贯彻执行下,无论是去除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还是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革,无不来自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行动上的坚定一致。

研究我国经济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还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结合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等,进行全面分析。拿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来说,党中央不但指明了方向,而且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得不到贯彻落实,或者打了折扣、走了样,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这就需要多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件大事抓得更好、更扎实。

第一,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坚定不移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去。就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制度设计和组织安排。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有程序保障,也有具体内容要求,务必抓紧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机制。于部门而言,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并将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报告;于地方而言,各级党委应切实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完善决策机制,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于国有企业而言,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什么不能干的问题,还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坚决克服浮躁思想和短期行为。对贯彻中央精神只喊标语口号、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变形走样、形式主义严重的,以及不思进取、不敢担当、庸懒无为的,应严肃问责。与此同时,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改变“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逆向激励;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促进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四,必须明确和更好发挥党组织作用。一是“把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管大局”,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三是“保落实”,管干部聚人才、建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凝心聚力完成中心工作。要以严明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不打折扣。既对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坚决查处,还要对责任落实不力的干部坚决追究责任。同时,要强化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意识,围绕经济建设和生产经营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改革开放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执政考验从未停止。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动摇。新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比较优势,更要最大程度发挥好独特的政治优势,通过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为人民福祉提供最坚强的保证,为中华民族赢得实现梦想的光明未来。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二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这既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

刚刚过去的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从长远看,基于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这是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长期大势,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抽丝剥茧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看当前,也要看长远。立足基本国情,始终保持顺应长远发展要求的战略定力。国民经济运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变化,往往牵涉其背后诸多变量的相互作用。其中,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有长期因素的困扰;既有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矛盾的制约。

面对纷繁多变的经济形势,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前些时候,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市场销售增速均有所放缓,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较大回落。对于这种局部的短期变化,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担忧,尤其不能动摇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定力。这是因为,我国不仅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经济总量大、影响因素多,有些经济指标出现短期波动,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但国民经济长期在波浪中前行。这说明,只要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部分指标上下波动,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有善于捕捉重大机遇的全球视野,又要有洞悉矛盾本质的全局眼光。认清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呈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特征。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演变,大国关系面临深入调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进。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机遇,就蕴含在危和机同生并存的变局之中。从国内看,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主要是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运行变中有忧,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结构性矛盾交织,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我们通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阻力和无可回避的挑战。说到底,就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的影响依然存在,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唯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经济下行压力为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还要直面现实扫清发展障碍。从未来发展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深刻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不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重要成果,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及时出清。绝不能纠结于眼前代价、惧怕调整“阵痛”而行动迟缓,更不能给高质量发展遗留障碍。

着眼于长期大势认清当前形势和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既是增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源泉,更是激励我们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目标动力。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不畏艰险、坚定前行,就一定会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三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这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也是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我们务必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国内外经济形势重大变化,与宏观调控基本取向以及调控的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高度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确保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等重要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宏观调控的及时应对和精准有度。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判断。从长期大势看,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从当前形势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内外经济大势中蕴含的“变”与“不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提供了重要参照。一方面,面对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态势,宏观调控主要是保稳、促稳;另一方面,针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宏观调控还要应变、解忧,引导经济运行回稳。因此,精准把握宏观调控时机、节奏和力度,是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何精准把握调控时机、节奏和力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要做到及时有效、恰到好处,而不能犹疑迟缓、用力过猛。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韧劲足、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的有利条件,适时适度进行调控引导,综合施策。实施宏观调控既要留有充分的政策回旋空间,又要保持恰当精准的调控力度,同时还要与相关政策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尤其要立足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优势,把宏观调控精准有度与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强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面对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带来的调整“阵痛”,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更多体现为主动做好预调、微调;重点难点在于强化政策协同,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相互协调,互为倚重。鉴于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宏观调控要注重逆周期调节,及时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与此同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要加强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关联,谨防出现各方政策互不协调、多种政策无序叠加的乱象。一方面,要不断释放政策协同的改革效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力;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发挥好各项政策措施的促稳效应,确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不断取得实效。

能否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考验着我们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既要吃透政策,又要摸清实情,善于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增长领导经济工作的才干。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精心落实宏观调控各项要求和部署,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回应社会关切 主动引导预期——四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实践表明,社会预期能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经济走势;稳定和提升投资者、消费者预期,有利于释放相应的增长红利。借鉴历史经验,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稳定预期十分重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须把这一要求切实落实到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去。

良好的预期往往能转化为有序的经济行为,使人们有动力、有耐心、有信心针对现实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从事长期性、创造性的活动。预期不稳,就会对亮点视而不见,出现惶恐不安的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往往导致市场主体短视化,造成风险集聚,在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还很容易传播开来,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挑战。因此,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是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大事;实现良好预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围绕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去年,针对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今年一开年,央行宣布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党中央每一次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都让人们在波动中看到了希望,让市场在转型中稳定信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及时回应关切、主动引导预期至关重要,也殊为不易。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急剧放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交织叠加,妥善应对各种潜在问题的复杂性正在加大。临难不退避,逢艰愈勇毅。此时,尤要按照既定节奏做好自己的事,用我们的确定性消除各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噪音杂音。

要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以此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使利长远的经济行为持续下去。稳定预期,既要稳住当前、排除短期因素干扰,又要强调发展的信心支撑和行为的长远打算,储备好各种应对手段,使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之间平衡协调联动。我国经济虽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经济有底气行稳致远。这样的经济基本面,为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此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使创造性的经济活动持续下去。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积弊犹存,即以改革去之;预期未明,即以改革明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就意味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有效激发微观主体的创造力。同时,在各项重点工作中,无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为民企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等,都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改革为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提供“定心丸”。

将政策的初衷、改革的意图传导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引导干部群众理性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防止市场主体对政策效果产生误判,防止出现“盲人摸象”式的碎片化预期,防止非专业非理性的价值取向错误引导预期。落脚到各级媒体、各类市场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就要做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既客观报道具体事实,又从宏观上反映全貌;既承认短期局部风险,又加强分析能力、明确政策导向,在重大问题上做到“一锤定音”。只有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发展信心,形成良好预期,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完成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五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

■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 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政治自觉,也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广,涉及各方面经济利益,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激发全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伴随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全球政治经济原有格局大调整,我国怎样与寻求新平衡的世界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无不需要握指成拳,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

凝聚合力,首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调动和发挥了“两个积极性”十分关键。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除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之外,还存在各地起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在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的基础上,建立权界清晰、权责一致的机制,赋予地方相应权利,让地方因地制宜,主动研究、创造性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中央先定调子、划底线的,要按照统一部署及时给地方交底。需要地方先探路子、创造经验的,中央要及时给予授权,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办好大事,最大程度彰显我们的制度优势。

凝聚合力,还要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大原则。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界限、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领域、法无禁止则可为的范围,以此规范政府权力和职能边界,为市场保留足够空间,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放手”又绝非“甩手”,必须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管住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决策部署千条万条,最终要靠人来落实。

这就要求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其位者有担当,这是干部履职的基本要求;担当需要真本领,这是干部能力的必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创造性地把中央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释放出发展的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贯彻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辩证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真正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敢干事、会干事、还能干成事。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改革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有助于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既定目标积蓄磅礴之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必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为实现宏伟蓝图作出应有贡献。

“上下同欲者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铆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我们定能闯关夺隘,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源头活水。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五个必须”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1月8日至14日,经济日报刊发5篇评论员文章,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一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五个必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导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五个必须”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导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新时代风云激荡,中国经济行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机遇和风险同在,发展与挑战并存。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重、难度大,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时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立场,越是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如果否定或者削弱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势必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中国号”巨轮的舵手和航向,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从中央层面看,形成了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的制度,同时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改革发展战略问题,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从地方层面看,在全面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下,各级党委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制度执行力切实增强,经验不断累积,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从企业层面看,国有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作出决定,从而保证和落实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去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释放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实到位的重要信号。

实践经验也充分表明,经济战线各领域、各环节能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决定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转变发展方式,以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经济战线坚决落实为动力,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发展观念不科学、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再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连续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针对性、指导性很强,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坚决贯彻执行下,无论是去除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还是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革,无不来自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行动上的坚定一致。

研究我国经济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还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结合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等,进行全面分析。拿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来说,党中央不但指明了方向,而且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得不到贯彻落实,或者打了折扣、走了样,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这就需要多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件大事抓得更好、更扎实。

第一,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坚定不移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去。就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制度设计和组织安排。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有程序保障,也有具体内容要求,务必抓紧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机制。于部门而言,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并将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报告;于地方而言,各级党委应切实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完善决策机制,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于国有企业而言,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什么不能干的问题,还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坚决克服浮躁思想和短期行为。对贯彻中央精神只喊标语口号、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变形走样、形式主义严重的,以及不思进取、不敢担当、庸懒无为的,应严肃问责。与此同时,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改变“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逆向激励;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促进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四,必须明确和更好发挥党组织作用。一是“把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管大局”,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三是“保落实”,管干部聚人才、建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凝心聚力完成中心工作。要以严明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不打折扣。既对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坚决查处,还要对责任落实不力的干部坚决追究责任。同时,要强化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意识,围绕经济建设和生产经营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改革开放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执政考验从未停止。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动摇。新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比较优势,更要最大程度发挥好独特的政治优势,通过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为人民福祉提供最坚强的保证,为中华民族赢得实现梦想的光明未来。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二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这既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

刚刚过去的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从长远看,基于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这是我国经济形势的主流。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长期大势,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抽丝剥茧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看当前,也要看长远。立足基本国情,始终保持顺应长远发展要求的战略定力。国民经济运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变化,往往牵涉其背后诸多变量的相互作用。其中,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有长期因素的困扰;既有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矛盾的制约。

面对纷繁多变的经济形势,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前些时候,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市场销售增速均有所放缓,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较大回落。对于这种局部的短期变化,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担忧,尤其不能动摇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定力。这是因为,我国不仅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经济总量大、影响因素多,有些经济指标出现短期波动,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但国民经济长期在波浪中前行。这说明,只要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部分指标上下波动,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有善于捕捉重大机遇的全球视野,又要有洞悉矛盾本质的全局眼光。认清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呈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特征。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演变,大国关系面临深入调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进。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机遇,就蕴含在危和机同生并存的变局之中。从国内看,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主要是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运行变中有忧,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结构性矛盾交织,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我们通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阻力和无可回避的挑战。说到底,就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的影响依然存在,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唯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经济下行压力为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既要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还要直面现实扫清发展障碍。从未来发展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深刻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不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重要成果,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及时出清。绝不能纠结于眼前代价、惧怕调整“阵痛”而行动迟缓,更不能给高质量发展遗留障碍。

着眼于长期大势认清当前形势和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既是增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源泉,更是激励我们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目标动力。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不畏艰险、坚定前行,就一定会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三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这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也是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我们务必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国内外经济形势重大变化,与宏观调控基本取向以及调控的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高度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确保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等重要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宏观调控的及时应对和精准有度。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判断。从长期大势看,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从当前形势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内外经济大势中蕴含的“变”与“不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提供了重要参照。一方面,面对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态势,宏观调控主要是保稳、促稳;另一方面,针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宏观调控还要应变、解忧,引导经济运行回稳。因此,精准把握宏观调控时机、节奏和力度,是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何精准把握调控时机、节奏和力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要做到及时有效、恰到好处,而不能犹疑迟缓、用力过猛。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韧劲足、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的有利条件,适时适度进行调控引导,综合施策。实施宏观调控既要留有充分的政策回旋空间,又要保持恰当精准的调控力度,同时还要与相关政策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尤其要立足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优势,把宏观调控精准有度与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强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面对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带来的调整“阵痛”,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更多体现为主动做好预调、微调;重点难点在于强化政策协同,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相互协调,互为倚重。鉴于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宏观调控要注重逆周期调节,及时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与此同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要加强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关联,谨防出现各方政策互不协调、多种政策无序叠加的乱象。一方面,要不断释放政策协同的改革效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力;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发挥好各项政策措施的促稳效应,确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不断取得实效。

能否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考验着我们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既要吃透政策,又要摸清实情,善于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增长领导经济工作的才干。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精心落实宏观调控各项要求和部署,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回应社会关切 主动引导预期——四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实践表明,社会预期能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经济走势;稳定和提升投资者、消费者预期,有利于释放相应的增长红利。借鉴历史经验,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稳定预期十分重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须把这一要求切实落实到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去。

良好的预期往往能转化为有序的经济行为,使人们有动力、有耐心、有信心针对现实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从事长期性、创造性的活动。预期不稳,就会对亮点视而不见,出现惶恐不安的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往往导致市场主体短视化,造成风险集聚,在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还很容易传播开来,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挑战。因此,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是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大事;实现良好预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围绕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去年,针对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今年一开年,央行宣布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党中央每一次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都让人们在波动中看到了希望,让市场在转型中稳定信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及时回应关切、主动引导预期至关重要,也殊为不易。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急剧放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交织叠加,妥善应对各种潜在问题的复杂性正在加大。临难不退避,逢艰愈勇毅。此时,尤要按照既定节奏做好自己的事,用我们的确定性消除各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噪音杂音。

要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以此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使利长远的经济行为持续下去。稳定预期,既要稳住当前、排除短期因素干扰,又要强调发展的信心支撑和行为的长远打算,储备好各种应对手段,使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之间平衡协调联动。我国经济虽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经济有底气行稳致远。这样的经济基本面,为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此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使创造性的经济活动持续下去。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积弊犹存,即以改革去之;预期未明,即以改革明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就意味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有效激发微观主体的创造力。同时,在各项重点工作中,无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为民企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等,都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改革为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提供“定心丸”。

将政策的初衷、改革的意图传导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引导干部群众理性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防止市场主体对政策效果产生误判,防止出现“盲人摸象”式的碎片化预期,防止非专业非理性的价值取向错误引导预期。落脚到各级媒体、各类市场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就要做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既客观报道具体事实,又从宏观上反映全貌;既承认短期局部风险,又加强分析能力、明确政策导向,在重大问题上做到“一锤定音”。只有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发展信心,形成良好预期,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完成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五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

■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 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政治自觉,也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广,涉及各方面经济利益,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激发全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伴随各种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全球政治经济原有格局大调整,我国怎样与寻求新平衡的世界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无不需要握指成拳,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

凝聚合力,首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调动和发挥了“两个积极性”十分关键。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除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之外,还存在各地起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在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的基础上,建立权界清晰、权责一致的机制,赋予地方相应权利,让地方因地制宜,主动研究、创造性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中央先定调子、划底线的,要按照统一部署及时给地方交底。需要地方先探路子、创造经验的,中央要及时给予授权,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办好大事,最大程度彰显我们的制度优势。

凝聚合力,还要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聪明才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大原则。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界限、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领域、法无禁止则可为的范围,以此规范政府权力和职能边界,为市场保留足够空间,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放手”又绝非“甩手”,必须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管住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决策部署千条万条,最终要靠人来落实。

这就要求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在其位者有担当,这是干部履职的基本要求;担当需要真本领,这是干部能力的必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创造性地把中央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释放出发展的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贯彻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辩证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真正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敢干事、会干事、还能干成事。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改革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为闯关想招、为改革发力,有助于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既定目标积蓄磅礴之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必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为实现宏伟蓝图作出应有贡献。

“上下同欲者胜”。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铆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发展合力,我们定能闯关夺隘,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