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每季都能火?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今年的年三十,恰逢立春。回家过年,看电视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老年人不爱看叫不出人名的综艺,年轻人不爱边看电视边被教育。有一档节目能让全家老少坐在一起,忘了所有的隔阂看电视,它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从大年初一开始,每晚八点,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众多中国家庭必不可少的集体活动。听着选手口里的诗意人生,赏读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宝,中国人的新年,从此多了一道文化大餐。

第一期开场,董卿就句句惊艳:

转眼又是一年,我们携手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简单几句话,把四季风光的美好,中华文化的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自2016年亮相荧屏,《中国诗词大会》已开播四季,全网收看次数从第一季的5000万次跃升到第三季的2.57亿次,报名参加选拔的全国群众也从第一季的3万人扩大到第四季的3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从观众变成了参与者。

收视率持续增高,让每一季的焦点人物刷爆了网络。第一季开始,主持人董卿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就令人惊叹,第二季中,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圈粉无数,到第三季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收视口碑双丰收,俨然成为了现象级节目。

今年也不例外,节目刚刚播出,就已经频频刷爆网络。

小选手邓雅文也因为优秀的表现登上了知乎热搜。

她面带稚气,说起话来却落落大方。在全是高手的挑战者里以第一名的身份脱颖而出,让观众惊讶不已。

虽然只有13岁,但邓雅文答起题来气场强大。举手投足中也是礼仪端庄,这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得益其深厚的文化功底。节目中邓雅文连续四期蝉联擂主,观众们还自发发起了“吹爆邓雅文小妹妹”的话题。

本次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71岁,涵盖教师、工人、飞行员、空乘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公务员等33个行业。

被称为“行走的汉服种草机”的小姐姐是研究北斗系统的工程师,将宋词倒背如流的选手是同济大学医学硕士,平时还会给武侠杂志供稿。

这些选手中,有会把所有业余时间都交给诗词的超市生鲜售货员,有每天爬楼56层、用诗词自我鼓励的自来水查表员,还有在飞行途中传播诗词之美的飞机驾驶员……

26岁的奉节小伙李冲国,目前在白帝城景区当保安。“没游客的时候,我会站在长江边上朗诵诗词,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吟诗时的情怀。”当他看到白帝城夜景,会发出“白帝夜放花千树,灯如雨、光似锦。倚栏离江三尺,不及清风拂面一夕”的感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这些普通人,他们与诗词结缘。在他们眼里,诗词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卷,而是温润己身的甘露。对于他们而言,诗词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诗词就是生活,就是人生。

选手给力,节目难度也随之升级。在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在保留40人预备团组成的第二现场基础上,节目将第一现场“百人团”划分为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搭档团四个团体。在往季“飞花令”基础上,第四季节目创新增设“双字超级飞花令”,挑战难度升级,更能考验选手诗词功底和反应速度。

难度升级,精彩升级,但受众面却越来越广,看《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知道诗词不仅仅是属于文人雅客,更属于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

当我们面对苍山阔水、落日明霞时,也许会想起什么叫做:“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当我们异乡求学、夜深难寐时,也许会理解什么叫做:“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当我们金榜题名、兴高采烈时,也许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会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朋友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会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从前他只知绿草绿叶,但记住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也便记住了“碧之纯净,翠之欲滴”。

电影《死亡诗社》截图

《死亡诗社》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这或许也就是《中国诗词大会》办了这么多年,依然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原因吧。

点击关键词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 /

/ / / /

/ / /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