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近期高度评价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的积极信号

作者简介: 唐晋荣 中山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组主管 李  湛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中国首

作者简介:

唐晋荣 中山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组主管

  湛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2019年初(1月23日)的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的会议通稿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高度评价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地位,引发各界热议。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因而,各界对此会议的措辞给予了较高的关注。我们认为,理解近期的会议措辞深意,解读其所释放的积极信号,需要充分考虑2018年以来的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初步看法。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困难的阶段。年初既定的多项政策目标被外部冲击所打断。与此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大量的存量要素资源始终未被泵入竞争性的市场;前期旨在解决结构性问题的部分做法如解决上游过剩产能问题时对民企挤出效应明显;短期过度从严的环保检查、前期过度从紧的金融紧缩政策对处于资金链中下游的民企伤害较大;去年相关政府部门未在第一时间对市场一度普遍担忧的“国进民退”问题做出明确表态等等,使得2018年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信心持续遭遇空前打击。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时至今日仍然难言已经彻底消除。因而,即使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部分宏观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已经作出明显调整,仍未有效扭转这种态势。

回望近年尤其是2018年以来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切换逻辑,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也比预期的更长更艰难,存量的结构问题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的难度超乎想象。解决存量问题具有较大难度,一方面与利益集团的阻碍密不可分,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中国的改革尤其困难,这与国内很多人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认知有关:当中国经济增速较快、外部环境较为宽松时,很多人倾向于无视经济中明显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其归功于国内独特的政经体制优越性;当外部环境较为严峻、中国经济陷入困境时,这些人又认为结构改革应该让位于GDP增速的维稳,并认同短期总需求刺激政策替代结构改革的做法。如此往复,屡试不爽,使得一些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效率提升的结构性改革始终未能有效推进。

客观来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压力主要是由于各种市场主体普遍意识到,外部环境剧变将引起内部的相关市场主体进入一个煎熬的调整阶段。中国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剧变、国内的金融风险状态使得过去屡试不爽的以债务膨胀驱动基建和房地产行业扩张进而带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旧模式无法继续;即使未来国内维持当前这种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2018年以来的全方位监管政策也让前期热衷投机的市场主体不敢再度任性去玩“击鼓传花”式的“博傻”博弈;外部环境的剧变,使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借助世界范围的增量市场缓解内部存量问题的做法大幅受限;而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实体经济领域,效率改进的空间已然耗尽,市场主体将普遍进入一个煎熬的阶段。与此同时,前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国内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成本提升过快,很多企业的债务负担沉重,传统产业面临更多周边后发国家的追赶;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壮大仍需时间,且未来高端产业可能持续面临发达国家(市场和非市场层面的)的强力压制。因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围堵、后有后发国家追赶”的紧张局面。

站在当前时点来看,2018年以来的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之下,无论是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来看,短期内中国经济承压可能是一个较为确定的事件。因而,防止经济失速和出现断崖式下跌,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出台相关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的重要背景因素。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要维持适度合理的增速,需要着重以市场化的结构性改革驱动国内要素资源进行市场再配置,进而挖掘资源再配置所催生的效率改进潜力。

从当前的内外环境格局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市场化方向,以及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而确立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都可以为资源再配置释放红利提供空间。同时,市场化的改革推进也有助于部分缓解外部的压力。综合近期内外媒体的信息来看,中美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意愿。从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来看,积极借助外部环境压力有利于倒逼国内改革的推进。对于那些有利于中国经济效率改进的相关谈判议题,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目标中的那些容易遭受国内部分利益集团阻碍而难以实施的改革,有望在较为刚性的外部压力之下再度加速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贸易谈判协议所产生的刚性约束力,可以防止国内部分利益集团以各种借口阻碍改革甚至借改革之名扭曲改革目标,导致未来的改革偏离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缓解部分发达国家指责的压力,为中国经济的调整赢得可贵的外部环境空间;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推动国内相关要素资源的再配置,国内经济效率的改进可以为相关产业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目标下,不妨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当前的中美博弈,有理由对近期正在举行的中美贸易谈判和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抱有更为理性积极的态度。我们的年初展望报告观点很鲜明:“乍暖还寒时候,革旧方可图新”。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绝大多数市场主体所深切认同的。一旦未来国内政策的取向进一步收敛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目标上来,不妨大胆推测一下接下来的内外格局走势:美国在常规产业层面适度放松对华施加额外关税的压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望快速降低。但在高端产业尤其是5G、人工智能等方面,中美之间乃至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角力可能仍会持续。同时,未来中国政府部门有望将改革再次锚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向上,且由于外部压力的存在,改革目标变形走样的区间被有效压缩。国内的结构性改革有望得以实质推进,使得国内的市场化主体获得一定的资源再配置红利空间。在此格局之下,经济和资本市场可以产生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有望更加积极。

我们认为,对此格局走势更为明朗的判断,时间窗口大约是在今年的“两会”前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