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英语老师到中医大咖! 周礼伯:中医是需弘扬的中华文化

“他以前是大学老师,后来成功转型为中医,被评为中医科十大名医了!” “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很多人开几

“他以前是大学老师,后来成功转型为中医,被评为中医科十大名医了!”

“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很多人开几百公里车来找他。”

“他自己花数十年编写中医药口诀书,现在成了中医学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书。”

还没有见过周礼伯,但早有耳闻,中医大咖、编书大牛......周礼伯不简单!

和周礼伯见面是在一个中午,在他的老诊所里,他穿着朴素洁净,正聚精会神的为病人把脉。很难把这些关键词同眼前这位朴素的老者联系起来。

一旁的徒弟小冷说,师傅生活从简,不穿华装异服,两双鞋在雨天和晴天换着穿,不多买一双。在中医上他却要求精益求精。

从大学老师到中医

是七年、二百个汤头的距离

1975年,周礼伯读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是英语。大学第一学期,他患上了慢性肠炎,而后变成每天早上醒来即泄,严重时,一起床就连跑二十多趟厕所。当时,1.60米身高的他只有90斤重。

大学毕业后,周礼伯当上了英语老师,顽疾仍每日相随。1982年,病情所迫,他开始自己钻研中医,自学3个月后,背下了200多首方剂。

他发现,相对于头痛医头,中医讲究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理,他开始学着给自己开药方。他分析自己患病的5个原因:五更泄泻是主病、久病及肾当治肾、久泄肠薄当厚肠止泻、久病肝郁情忧当舒肝、醒来即泻当脱敏——五方面整体同治,服下几剂药后,他“感觉好多了”,12剂中药后,多年泄泻获得治愈。

据此周礼伯坚信中医能治病、治好病,并且明白了中医看病要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病的道理,从而走上了研究圆通平衡、整体治病之道,走上了攻克难症之路。

从他行医以来,他一直在研究慢性的“多系统”疑难病怎么治疗?

他说:40岁以上的人患病往往都是多个脏腑患病,是一人多病,因此现代慢性病、多系统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是“多因”引起的“多系统疾病”,即“多系统同病”,或说“多脏同病”。 中医治疗“多因”引起的“多系统”疑难病用“多病同辨、圆通平衡、精准处方、多因齐治”治疗方法,可以高效地比较彻底地同时治疗多个脏腑同时患着的病。

用患者病历发声

中医不止看病,更能看好病!

周礼伯的诊室内,有一面墙,上面记录着周礼伯医治好的部分疑难杂症患者,有人对中医治病存疑,周礼伯只拿事实讲话。他有收集病人病历的习惯,行医30多年,病历本按月装订,已收集上百本,一份份的临床化验单前后结果变化,是对疗效的最好证明。

周礼伯严肃起来,说起自己想要较真的道理,“有人说中医太玄乎,我要说,中医其实要求更精准。”他认为,中医在用药、辨症、开方、对患者身体的评估,以及愈后效果,都要求精确和心中有数,“这都是有理可循的。”

“知识要过手”,

书中精华被他编为医学生工具书

周礼伯又找出自己的读书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编的顺口溜。“读中医书一定要融会贯通,把书中精华总结成自己的东西,再返回去悟。”十多门基础医学书籍,都按照目录顺序记下,他把这些“精粹”重新编成口诀来记忆。

“中医师熟练而不混淆地背记中医各科知识,这是中医师的牢固根基。”他说,充分理解典籍中重要知识的表层显义和深层密义,融会贯通、整体平衡,这是中医师的核心芯片;灵活变通,切合病机的医技是中医师获得卓越疗效的保证。

现在,这些“过手”后的重点知识,被他编著成15本书册,成了中医学大学生的枕边工具书。多年教书经验和自学经历,让周礼伯懂得如何读书。“书要从厚读薄,尤其是目录最不能放过,学会事半功倍的方法,更能快乐高效学习。如此踏实学习,先做明医,自然是名医”。

文:赵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