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王清宪: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十三攻势”!

2月14日,在山东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元素颇多,全文共20余次提及青岛,而涉及到“国际”就

2月14日,在山东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元素颇多,全文共20余次提及青岛,而涉及到“国际”就多达25处,并点题青岛,要推动其迈向国际大都市之林,体现了山东对于青岛的期望。

当天下午,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参加青岛代表团对省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针对山东赋予的“小目标”,快速做出相应与部署,先后围绕海洋、“双招双引”、交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金融、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十三攻势”。

他指出:“各区市各部门要迅速打开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凰探第584

撰文/©李毅

建设国际大都市,青岛发起“十三攻势”

国际大都市,简单的5个字,做到却极其不易,早在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就率先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而50年后(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霍尔又对“国际化城市”赋予过更深层的定义,即指对世界或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形成很强影响力与辐射力的城市。放眼全国,真正够得上这5个字的城市,唯有北京与上海。

而对于身处二线城市梯队的青岛而言,迈向国际大都市,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从一带一路,海洋强国,乡村振兴到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建设;从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财富管理金改区建设还是军民融合示范区、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以及持续推进的124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一直以来,青岛从不缺好的政策与项目的落地。

所以今年的报告所提青岛的要点,放在了如何壮大已有项目资源,真正发挥它们作用上,进而推动青岛“搞活一座城”。

为此,王清宪在会议上提出了青岛的“十三攻势”:在全市迅速发起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军民融合发展攻势、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东北亚金融贸易中心建设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壮大民营经济攻势、科技创新城建设攻势、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平安青岛”建设攻势等。

王清宪在提出布局方向的同时,也明确了“十三攻势”的目的,就是要立体、综合、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进而真正昂起龙头。这也是去年上合峰会成功召开后,习近平留给青岛的“作业”。

自1月29日上任后,王清宪已经在多个会议和讲话中提及“搞活一座城”和“真正昂起龙头”,而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迈向国际化,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图片来源:蓝鲸新闻

再看“十三攻势”,有关系国家战略的海洋、军民融合、民营经济、金融等领域,也有涉及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的交通项目、科技创新、城市基建、时尚安全等领域,力求通过多领域平台、载体的打造,全面提升青岛的综合实力,让城市国际化从形象到内涵,越来越饱满。

青岛元素内,被25次提及“国际”

那么,涉及到具体的操作与项目上,青岛该如何做?咱们再回到这份工作报告,青岛元素内有25次被提及“国际”这个关键词。

除了明确“推动青岛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外,

还涉及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用;

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国家对接合作,加快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唯实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等上合元素项目的开工建设;

青岛日益壮大的国际“朋友圈”,与日本、希腊、挪威等国所在城市的友好合作关系;

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基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的相关宜居配套建设;

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举办青岛国际青年电影节;

……

笔者注意到,带有国际标签的内容,大多与重点项目关联。

例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壮大上合峰会成果的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唯实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等上合元素项目的开工建设,并基于此将申建山东省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

左右青岛国际枢纽定位的胶东国际机场项目的建成运营(城市功能定位);青岛逐梦海洋、巩固轨道交通优势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基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基地的项目建设(巩固优势资源,提升水准);

还有由延世大学青岛世福兰斯医院,海尔国际养生度假酒店和健康城产业孵化基地一期等项目群托起的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集聚顶级宜居资源)等。均是青岛2019要重点把握的具体工作。

同时,也是王清宪过去近20天,反复向青岛提及的“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这一定义的最好诠释。

上合峰会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之年

有了新目标和新方向,下一步就是要看落实。

为此,王清宪在青岛代表团报告审议会上表示,各区市各部门都要细化聚焦重点攻势,科学明确作战图、施工表,组织“爆破手”“小分队”“尖刀班”,派出精兵强将,强力突破。

其实,建设国际大都市,非朝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认识差距,列出问题,补齐短板”。而上合峰会举办后的这几年,就是青岛建设国际大都市打基础的关键之年。

就像国际大都市中的这个“大”,就代表了所在城市一定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就是非常强大的意思,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前期的铺垫、中期的发力、后期的巩固。

而从“以点看面”来讲,例如人口,从古至今,中国诞生了不少国际大都市,像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它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而回到现代的这个“大”,对人口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数量了,还要有“质量”,也就是说你不仅仅要具备人口中心的属性,而且还拥有高占比的富裕阶层人口。

从王书记的话来看,也深知这一点。

特别提及了“对持续性的工作,要典型引路稳阵地,深入基层解剖麻雀、推出典型、带动全局。各个单位、各项工作都要同向发力抓落实。要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开阔视野,放大坐标,研究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典型,提高工作的质效。”的工作方向部署。

力求为青岛达成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差距明显,但未必不是好事

就青岛城市属性来看,不只是一座沿海中心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和制造业名城。它的工业底蕴、文旅资源、宜居水平甚至饮食文化对全球都有吸引力。可以说,青岛是具备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础的。

当然,以目前的发展程度,青岛离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例如国际化标签鲜明的国际合作交往方面,也是青岛2019的工作重点之一。抛开纽约、东京、伦敦这样的世界级城市不谈,即便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国内发达城市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未必不是好事,也能让青岛找到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就像国际合作交往方面,截至2018年底,青岛已与世界6大洲40个国家的7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国际“朋友圈”已初具规模。

下一步,青岛应一方面要寻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要有更多的青啤海尔海信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扩大国际交往。说到底,就是要让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尖端人才、创新技术等优质资源最大限度的为我所用,进而打造青岛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以实则治,率先垂范。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格局之中,身处胶东半岛核心地带的青岛,将会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山东省战略的中坚。所以,唯有不断加快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方能体现青岛在整个发展大局中的分量。

凤凰网青岛原创出品

资料来源:大众日报、青岛政务网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