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变迁

时序更迭,岁月飞逝。 站在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点上,回望自己工作生活的这片土地,

时序更迭,岁月飞逝。

站在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点上,回望自己工作生活的这片土地,深感荣幸与喜悦。

作为一名80后社区工作者,我虽未能见证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但却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了社区基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结出的累累硕果。

社会的巨大变革,就这样毫无遗漏地将国家和个人生活日新月异的改变,赠予每个人;时代的宏大,就这样微妙地融入了社会的每一处。

我所在的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在经历“重庆向北”之后,为城市化进程奉献了一片又一片热土,而群众的生活,也由此迎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两江新区人和,古称瓦店子,是母城向北的重要一站,民风淳朴,人文厚重。至今,还有很多人来到人和老街,感受那份浓郁的乡情,感受人和豆花那薄如云烟的美妙滋味。

2007年末,高新园成为国家创新基地。那时,我刚来社区工作仅一年。

从乡村到城市,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和安置了当地征地开发的乡亲们,他们“洗脚上岸”,从平房住进了电梯房。虽说居民们的身份变为了“城市人”,但依旧保留着从前的生活习惯,不仅将闲置的农具带进了家,而且还在家养鸡养鸭,在社区空地种菜。

包括我在内,每一位社区干部所面临的,全是这样琐碎却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印象最深的,是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工作。这项工作,也是我做的第一项工作。起初,由于传统的经济观念,居民参保意愿极低,工作推进难度大。大家包社包村上门宣传、解释政策,有的社区工作人员还扛着微型复印机上门收集参保资料,个别领导甚至自掏腰包为低收入家庭参保人员垫付保费。口说干了,腿走疼了,但参保的人,寥寥无几。

群众是最实在的。当第一批参保老人领取到680元养老金时,一些中年人,乃至年轻人的参保热情被迅速调动,工作局面很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繁忙艰辛的工作,参保资料堆满了整个档案室,每天都要加班加点至深夜。

就这样,只用了一年光景,人和街道完成了以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共计1.3万人的参保工作。看着社区居民满意的笑容,看着乡亲们纳入城市体系获得保障,我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从近郊乡村到城市核心区域,不仅是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随之而来的生活观念、文明习惯,就连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时尚”了。

以前,人和农村的垃圾就堆在房前屋后,过年过节定期焚烧。搬进城市高楼后,垃圾进入了专用垃圾通道,一袋垃圾“嗖嗖”从楼上掉落到地面,此时“粉身碎骨”的垃圾引来不少蚊虫、老鼠围观,底楼的住户不得不忍受时时发出的酸腐味。随着城市化推进,人和街道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封闭了原有的渣道,设立垃圾桶,改造老旧社区,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如今,经济水平提升,环保意识深入居民心中,大妈、大叔们成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主角”。他们在自己家里将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分成“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将能卖钱的卖钱,能回收的回收,美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谈什么文娱活动了。如今,在天湖美镇社区,这里有坝坝舞、腰鼓队、书法班、摄影赛,还不定期举办群众文艺汇演,由百姓唱主角,草根当明星,处处是居民的舞台。

晚上在小区入户走访时,可以看到坝坝舞的李队长率队准时来到健身广场,十年如一日。平均年龄65岁的艺术团队员们正压着腿劈着叉,努力提高节目质量;清晨,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步伐稳健的太极拳队的队员始终如一地打起太极拳;摄影班的学员们在彭老师带领下,为捕捉霞光矗立在镜头前一动不动。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天湖美镇获得“重庆书香社区”称号,文艺表演节目也在全市夺冠。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身处其中,躬逢其盛,能与乡亲们一道经历从乡村到城市的时代变迁,见证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土地的变化,倍感自豪。

如今,在两江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驱动下,这片秉承着“天地与慧,贵在人和”古训的两江新区美丽土地,正汇入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大潮中,继往开来,开启新时代更美好的篇章。

(作者系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天湖美镇社区党委书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