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刑侦解码者

▶学霸刑警王友政 ▲DNA技术是案件侦破的钥匙 ▲王友政研发了一款“套管棉签” ▲王友政接到案件检材

▶学霸刑警王友政

▲DNA技术是案件侦破的钥匙

▲王友政研发了一款“套管棉签”

▲王友政接到案件检材来到实验室

▲进行检材提取

▲使用仪器进行DNA分析

▲专业仪器正在进行DNA分析

▲在电脑上查看DNA检测结果

大年初七深夜,当上班族们还死死地拽住长假的尾巴,感受节日余温时,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DNA实验室中,一份案件检材已送到了法医王友政的手中。

当天发生一起案件,现场有价值的证据极少,如何开展进一步调查,成了摆在办案民警面前的难题。案件的突破口,只有现场提取的DNA检材。

而王友政,则是打开DNA信息之门的解码者。

DNA解码者

实验室中,王友政紧张细致地进行细胞裂解,DNA纯化,并将其扩增,电泳检验。4个小时后,详细的DNA信息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王友政立即将其导入警方DNA数据库,数十秒后,比对成功。顺着DNA证据的指引,办案民警锁定了案件侦破方向,迷雾被一层层揭开……

这是王友政的工作常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DNA技术已成为警方破获恶性案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重庆警方相关统计,近年来警方破获刑事案件中,超过10%是利用DNA技术提供关键证据,其中6%更是依靠DNA信息比对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

“在刑侦领域,它已超过传统证据之王的指纹,成为新的‘证据之王’。”王友政说,因其极高的准确率,DNA技术在刑侦领域的巨大助益已成为共识,大量用传统手段已无法找到侦破方向的无头案,在DNA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告破。

例如全国震惊的“白银案”,便是通过对DNA检验,在时隔数十年之后,最终锁定嫌疑人,并破获此案。不光是重大案件的侦破,DNA还在打拐寻亲领域大放异彩,通过DNA数据库的比对,寻亲成功案例已不鲜见。

作为DNA的解码者,王友政更是无数次地帮助一线刑侦民警,打破案件僵局。2015年,重庆某地发生凶案。由于行凶者与受害者几乎没有社会关系,实施“无差别”作案,几次作案现场都没有留下太多有价值的信息,案件的侦破一度陷入僵局,DNA检验再次被寄予厚望。

凶器上提取的检材(编织口袋)被污染,王友政说,这将导致凶手留下的DNA被污染。怎么才能排除干扰呢?王友政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招数:他将目测未被污染的编织袋分成小碎块,用血痕试剂条(警方检测血迹所用的试剂)一一进行检测,终于找到了几小块未被污染的编织袋碎片。很快,他从中提取到一份准确完整的DNA信息。经过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办案民警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顺利地抓获嫌疑人。

这个新招数,还被王友政写成文章,发表在国内法医领域重要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上,供同行借鉴。

还是2015年,重庆某区发生凶案,现勘民警送来的检材来自野外,DNA降解较快,王友政对现场检材反复检验了十余批次、200多个位点,但均未检出有价值的基因分型。于是,王友政决定直接去现场参与复勘,和同事们一起从现场提取了大量的石块回到实验室进行检验。为了不遗漏每一处,王友政在石块上细致地划上方格,逐格提取其表面所有粘附物,在连续提取了60余处后,终于有所收获,得到了破获案件的直接证据。

学霸刑警

国字脸、大高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王友政,言谈中有着北方人特有的幽默。他说,原本家人希望他做一个老师,但自己却做了警察,最后成了法医。

38岁的王友政是山东人,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随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他还曾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代表,被国家公派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在美期间,他利用短短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因为表现优秀,美国导师邀请他继续留美深造,但王友政拒绝了邀请,带着同样是博士的爱人回了国。回国后,国内导师也对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留在导师课题组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父母家人更是给他联系了山东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

“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当教师,顺着父母安排的路,我也就和刑侦DNA技术绝缘了。”王友政说。一直对警营有着神秘向往的他,最终选择带着爱人一起加入了重庆警队。

作为高学历人才,一开始,他被分配到了重庆市公安局警令部工作,算是分到了好去处。但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他就主动申请,非要到刑侦总队DNA技术大队当一名实战民警。

“从学者的角度来讲,不能学以致用是最大的悲哀;作为警察,从事一线刑侦是莫大的荣幸。”王友政说,他的专业是分子生物学,读了20多年书,总希望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而刑侦总队刑事技术支队DNA大队,则是他的最佳选择。不过,从警察中枢到刑侦一线,有很多朋友、同事都觉得王友政是自讨苦吃。

“我承认,确实是自讨苦吃,但这是苦中有乐。”王友政说,因为行政区划和地理特征,重庆公安系统的DNA检测任务有点特殊。在很多省份,所辖各市大多配备了自己的实验室,并非所有案件都需送检到省厅检测。而在重庆,很多区县并没有足够的检测条件,重大案件几乎都要送到刑侦总队检测。

王友政说,和机关单位定时定量的工作不同,在刑侦一线,案情比天大,遇到突发情况,半夜接到送来的检材,一弄就是一个通宵。

几年下来,王友政完成了一大批疑难案件的DNA检验,实现了重庆市多项犯罪现场疑难检材DNA检验的零突破。

“我们通常不直面尸体和案发现场,却能看到每一个检材背后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是关于生命之殇!”王友政说。

法医“发明家”

DNA技术是破解命案的“金手指”,但并不是神话奇迹。王友政说,影视作品中无所不能的法医物证鉴定手段,只是一种艺术的加工。现实中,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能让证物上的DNA信息,消失殆尽。

几年前,王友政曾处理过一起案例,重庆某地发生一起案件,案发后凶犯将凶器扔进水塘中。潮湿的刀具送检后,王友政发现,凶器上的DNA降解十分严重,为后期采样制造了极大的麻烦。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获得了嫌疑人DNA,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

案子虽然破了,但客观环境给检验造成的困难,能不能避免呢?王友政一直在思考。“不仅仅是这一起案例,潮湿一直是DNA检测的大敌,而这偏偏是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王友政说,例如采用传统的棉签提取检材的方法,他就多次遇到棉签因潮湿被粘在物证袋上,导致DNA信息遭到破坏的情况。

怎样才能解决防潮的问题呢?对于在实战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王友政和DNA大队的同事们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水浸后的证物,如果能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可大幅度降低DNA的降解速度,保证检材经过运送后,仍能很好地检测出DNA信息。但是,加热烘干的过程本身也是破坏DNA的过程,这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加热多少温度、加热多少时间,都必须考究。

于是,经过长期试验,王友政和同事们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加热烘干流程,指导一线刑警更好地保护证物。目前,该流程已在全市公安刑侦部门推广。

针对气候潮湿对检材的影响,王友政研发了一款“套管棉签”,在普通棉签中加上一个保护套,防止棉签和证物袋发生接触,造成检材的损毁。“别看这是一个小玩意,但能实实在在地保护检材,检出率可提高4~5倍。”王友政说,这个小发明目前已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久后可以实现量产。

此外,通过对犯罪现场微量DNA的发现设备、提取装置、保存条件、DNA纯化方法等DNA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比较,他还探索实现了DNA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创新,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完成了重庆市公安局原有DNA检验技术方法的更新升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由他撰写申请的《犯罪现场微量生物物证提取及DNA检验方法优化的研究》等8项应用型科研项目,获批公安部课题2项、重庆市科委课题4项、重庆市局科技攻关项目2项。他改良的硅珠法在DNA降解严重的陈旧检材中检出了单一基因分型,为16年前的一起特大抢劫杀人案提供了侦查方向。

采访结束时,王友政又接到了新的重要案件的检验任务。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他轻轻拿起案上一根离心管,蓝色口罩上的眼睛盯着管中几微升用于吸附DNA信息的磁珠。

他说,自己手中拿着的,是解码案件真相的钥匙。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文 任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