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他们顶着职业暴露风险前行

      现实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灵魂摆渡者”,在高墙电网之内,上演着属于他们的“流浪地

      现实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灵魂摆渡者”,在高墙电网之内,上演着属于他们的“流浪地球”;他们用脚步丈量安全的尺度,用初心守护高墙的平安。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他们坚守于日复一日的枯燥单调中,春风化雨、教化冥顽,点石成金、摆渡灵魂,为的是让每一名服刑人员,都能重获新生。

段兴锯

  真情关怀 用爱陪伴

     段兴锯是省第二女子监狱十监区(艾滋病服刑人员监区)的副监区长,她先后荣获“云南省监狱系统个别教育能手”“省级特殊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017年4月,她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默默坚守 她是忠诚履职的楷模

     从警20余年来,段兴锯始终默默坚守在改造服刑人员工作的第一线。特殊病服刑人员入监初期均有消极负面情绪,对改造失去信心,段兴锯和同事们将“治本安全观”的核心要义融入到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中,与特殊病服刑人员零距离聊天,谈生活、拉家常,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和人生观教育。

在她们的努力下,目前,特殊病服刑人员监区女服刑人员改造态度积极,90%以上接受了抗病毒治疗,100%签订了“艾滋病毒传染到我为止”承诺书

敢于担当 她是奉献大爱的楷模

     2017年的一天,特殊病服刑人员狄某突发疾病,需要进行紧急抢救。在被送往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的途中,狄某发生喷射式吐血,段兴锯身上沾满了血迹。段兴锯没有退缩,不停地为狄某擦拭血迹,并温言细语地宽慰她。

在治疗过程中,狄某承受不了身体的疼痛,声嘶力竭,段兴锯一直在她身边陪伴并鼓励着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待特殊病服刑人员,段兴锯以“勇敢无畏、奉献大爱”的执着,融化着服刑人员冰封的心,引导她们安心改造,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

       心系家国 她是传承美德的楷模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段兴锯还热衷于公益事业。2010年至今,她先后义务献血6次共计1800毫升。同事们都说,段兴锯不仅一直在净化服刑人员的灵魂,还一直默默地挽救着他人的生命。

工作中,段兴锯是一名优秀的警察,在家里,她还是一名孝顺贴心的儿媳妇。段兴锯的婆婆患有胰腺癌,全年住院7次,段兴锯白天上班,晚上悉心陪护老人,直至婆婆安然去世,医务人员都夸她比老人的亲闺女还亲。她的一言一行为女儿作出了表率。“我妈妈爱工作,同时她也非常爱我们,我要以妈妈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像她这样的人!” 段兴锯的女儿自豪地说。

赵继尧

  把自己“焊”在大队上

     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陇川分所毗邻中缅边境,是全国离边境线最近的戒毒所之一,戒毒人员成分非常复杂。为缓解收治压力,在原来两个大队的基础上,该所又组建了一个大队,这就是五大队。2015年3月,赵继尧被调到五大队任大队长。

       一个包,一个人,揭开了一个大队故事的序幕……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听说他是三所的,何德何能,来五大队当大队长。” 赵继尧刚上任,有些同事就开始嘀咕,并投来怀疑的目光。在省三所担任过副大队长、大队长,又在盈江分所工作过2年时间的赵继尧,2012年被调到省六所工作,五大队组建后,他被任命为大队长。赵继尧清楚这支队伍的现状,也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困难。

当时,五大队的警力都是从其他各大队抽调的,此外还有多个戒毒所支援的警察,但只配备了一名支援的副职领导,队伍建设、管理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几乎都压在了赵继尧一个人身上。

为确保场所安全,抓实现场管理,赵继尧长期吃住在大队里。值班的同事觉得他辛苦,让他回备勤室休息,说有情况会在对讲机里叫他,可赵继尧一笑置之。面对分所艰难的环境和居高不下的收治形势,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牢牢抓住了警察队伍的心。同事们在背后悄悄地说:“大队长都把自己‘焊’在队上了,咱们可不能光顾着自己。”于是,大家都默默放弃本来就不多的休息时间,积极投入到场所安全稳定工作中。

听动静关心过问

     在戒毒人员病号的排查管控上,赵继尧提出要学会“看面相去伪存真,听动静关心过问”的要求。“看面相”即通过查看戒毒人员精神状态,来判断是假病还是真病,病得轻还是病得重;“听动静”即通过听呼吸、打鼾等异常声音,来判断病情性质,既尊重了戒毒人员,又有效避免了所内病亡。

2015年8月一天凌晨2时许,戒毒人员退某睡觉时呼吸声很重,而他平时并无此类异常情况,这引起了值班警察高度重视。在“听动静关心过问”要求的指导下,值班警察及时进门查问,叫不答应后,警察立即将退某送往医院抢救。

2016年12月的一天,戒毒人员岩某在习艺时突然吼叫,赵继尧看他神情恍惚,忙送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反馈,岩某各项指标正常。大多数同事判断,岩某是在装疯卖傻,而赵继尧则坚持己见,断定没有查到病根,再三要求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结果,岩某被查出艾滋病CD4数量不到20,被立即办理了所外就医。

“大队荣辱我责任”

        在平安场所建设中,他提出了“大队荣辱我责任,主动戒毒创平安”的理念。他总是用满腔的热情、殷切的希望教育开导戒毒人员,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适应戒治生活,同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困难。

2017年2月的一天中午,戒毒人员殷某口吐白沫,经抢救后恢复正常。通过2个多小时开导教育,殷某才道出实情。原来,入所前他因为赌博借了70万元高利贷,妻子闹着要离婚,他觉得无力回天,生不如死,于是吞食了洗衣粉。赵继尧积极联系殷某家属,邀请家属到所里召开家属帮教座谈会,详细了解情况,反复做家属的工作。最终,殷某的家属原谅了他,同意帮殷某收回工程款50万元,并愿意承担另外20万元。后来,殷某也坦然面对了离婚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成功处置,赵继尧赢得了警察职工、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的信赖和尊重。

唐顺保

   抗艾战场上的刀锋战士

     唐顺保是建水监狱医院院长,2008年初,建水监狱试点集中关押治疗改造艾滋病服刑人员后,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监管改造压力和职业暴露风险巨大的情况下,唐顺保团结带领医护人员持续奋战在抗击艾滋病的战场上。

勇于担当 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全新环境和艰巨任务,唐顺保以党的监狱事业为上,不惧风险,不讲条件,义无反顾地携妻子担负起这份重担。“任何工作总要有人干,我爱人也愿意和我一起承担这份责任,请求组织批准。”在唐顺保的坚持下,他的妻子王爱红被安排到艾滋病服刑人员监区工作。

3年后,有人传言王爱红要“申请调离八监区”,他着急地告诉妻子:“你的身份特殊,别人可以申请调回医院,你绝对不能。”但事后他才知道,妻子并没申请调离艾滋病服刑人员监区。

唐顺保始终与同事们团结战斗在一起,直接参与艾滋病服刑人员管理治疗工作,危急时刻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用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0年的一天,他受命到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接艾滋病服刑人员奥某回监狱。途中,因艾滋病性脑病发作,奥某不停用脚踢车窗,用嘴嘶咬杂物。在没有穿戴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唐顺保紧紧抱住奥某,期间,奥某踢破玻璃,脚被划伤,鲜血也沾染到了唐顺保身上。当时,车上没有消毒、清洗药剂,他只能用饮料清洗血液,急得同行的妻子直掉眼泪。

2014年4月,在转送艾滋病服刑人员郑某的途中,郑某因艾滋病性脑病发作,有抓人举动。唐顺保及时控制并不断安慰郑某,同车的同事赶来帮忙,却被他喝止。同事们明白,唐院长是在保护他们。

医者大爱 让服刑人员重树改造信心

    作为一名医生,唐顺保以不歧视不放弃的态度,将医者大爱撒向高墙,点燃了艾滋病服刑人员对生命的渴望,重树他们的改造信心。

2015年3月初,艾滋病服刑人员马某全身出现大面积皮疹,高烧不退,病情危急。唐顺保没顾得上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冲往病房。“当时我很害怕,以为死期到了,但看到唐院长给我检查,我就没那么怕了。住院3个月,一直是他给我开药、上药,是他救了我,我很感激他。”马某噙着眼泪说。

2016年3月,奎某因患艾滋病双脚大面积溃疡,生活无法自理,随时有出现败血症的危险。经唐顺保和其他医生劝导,奎某开始配合治疗,如今他已能独立行走。“那时,外面医院已建议我截肢,我很绝望,是唐院长和医生们挽救了我,我很感激他们。”奎某说。

勇于探索 创新完善建水监狱方案

     作为一名学者,唐顺保以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并建立了艾滋病服刑人员管理治疗体系,为全国监狱管理治疗艾滋病服刑人员提供了“建水监狱方案”。

为解决艾滋病服刑人员CD4细胞、病毒载量检测成本高、风险大和抗病毒治疗依从性问题,唐顺保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了卫生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许多基础工作得到解决。

在唐顺保的领导下,建水监狱在艾滋病服刑人员治疗方面形成了规范体系。

2015年12月,唐顺保受邀代表云南监狱系统,在国际红十字会与中国司法部举办的监狱卫生与疾病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监狱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交流发言,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6年11月,唐顺保在全国监狱艾滋病防治工作督导与培训会上作了相关经验介绍。

2016年,唐顺保带领的团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三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先进集体。

2017年,唐顺保被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获云南省预防医学会沃森公共卫生发展奖等多项荣誉。

李丽

   以责任诠释担当 用爱心铺筑戒毒路

     李丽是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院长,作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特殊岗位上的医生,双重身份的她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本着治病救人的工作理念,以特有的妙手仁心和真诚大爱,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戒毒人员的医疗和防病、治病工作中,保持了场所无非正常死亡、无场所医疗纠纷、无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禁毒防艾佼佼者

     工作在戒毒医疗战线上的李丽,需要常年面对众多精神分裂症、艾滋病、重度高血压与肺结核等各种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安全防控难度很大,职业暴露风险很高的情况下,李丽没有退缩,不管什么时候,她都冲在前。

大部分戒毒人员由于长期注射、吸食毒品,导致全身多处发生感染。刚收治的戒毒人员中,有人创面发出恶臭,李丽总是耐心细致地帮她们清除腐败的坏死组织,从来不因为她们是戒毒人员而忽视她们的病情。

有一次,李丽为一名检测为丙肝阳性的戒毒人员张某输液,由于张某吸毒时间较长,全身找不到可以打针的血管。在必须要为张某进行输液治疗的紧急情况下,李丽不顾扎针时张某血管容易破裂这一风险,丝毫没有犹豫,想尽办法给张某输液,以缓解张某的疼痛。

在进行最后一次扎针尝试时,针头扎到了李丽的指头,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继续给张某输液看病,李丽迅速处理了自己的伤口,继续为张某找血管,最后顺利输上了液,张某此时已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学医多年,李丽知道自己要承受被感染的巨大压力,但压力并没有影响到李丽的工作,她每天带着医务小组,进行日常巡诊,全天24小时对生病戒毒人员进行管理、看护。在工作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舍小家、顾大家”是李丽惟一的选择。

2017年,李丽的母亲出现心衰症状,病情较重。当时,所医院医务人员较少,收治的戒毒人员又处在一个高峰期,这些人员身体状况复杂,作为一名医生,李丽没有请一天假,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上,照顾那些生病的“特殊病人”。

戒毒战线带头人

     “既要当好医生,更要当好警察。”作为戒毒所医院的院长,这是李丽对身边同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在实际行动中也带头做到了。

面对一个自暴自弃、连亲人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戒毒人员群体,李丽始终坚持用爱心、诚心、耐心对待每一名生病的戒毒人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改变着他们,用法律知识教育着这些人。

艾滋病戒毒人员王某在查出感染艾滋病后情绪失常,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抗管理、抗拒治疗,并扬言要报复社会:“谁敢动我,我就咬谁。”面对这样一名极其危险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李丽用真诚和信任打开王某“心结”,她多次找王某谈话,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爱心帮助王某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在王某即将走出戒毒所大门时,李丽还联系了其所在地的疾控部门,让王某出所后也能享受到政府的救助政策。

积极搭建医疗救助平台

     作为医院负责人,李丽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在医疗工作上勤探索、重实践、求实效。一方面,她积极与社会医疗卫生部门沟通联系,寻求一些进修学习渠道,提升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医技水平和治疗经验;另一方面,她主动与属地疾控部门、市级疾控部门及传染病治疗医疗机构沟通,做好场所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各种传染病在场所内发生或流行。

李丽和同事们长期处于高危人群围绕的工作环境中,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她嘴边常挂着一句话:“我作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一名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和教育艾滋病戒毒人员。”在她和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例跨省转介案例圆满完成。

为及时解决该所转院治疗、外检、转诊就医遇到的困难,李丽积极主动与社会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利用自己的调休时间,到地方医院等协作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开通“绿色救治通道”,提高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尤其是艾滋病的防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所医院医疗资源的不足。

从医21载,李丽始终用“爱”作铺垫,以“法”筑基石,时时处处带头做表率,真心真情关爱戒毒人员,全力守护戒毒人员的生命健康,在教育矫治、治病防艾中付出了大量心血,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挽救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她用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无声滋润着无数干枯的心灵,使众多荒芜的心田重新开满希望之花,使破碎的家庭响起欢声笑语。

本报记者与通讯员

留言给我们吧!

90后扶贫工作队员因公殉职  省检察院派工作组慰问家属

曲靖打造全国首家3D网上禁毒教育基地

对“工亡补助金为0元”不满  起诉后法院判社保局败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