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会弹跳的弹涂鱼究竟有哪些神奇技能?

撰文/张楠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正所谓“鸿雁在云鱼在水”,鱼儿离不开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今天知力君要给你介绍一种能离水而生的“海岸精灵”——弹涂鱼

深圳湾的大弹涂鱼(摄影/郭耕)

弹涂鱼是如假包换的鱼类,它们圆滚滚的眼睛长在头顶,可以远距离发现食物和天敌。比起只能在水中遨游的一般鱼类,它们下得了水,上得了岸,游得了泳,钻得了洞……技艺堪称一绝!经过潮汐的洗礼,海陆交汇的“潮间带”上泥沙细软,举步难行,这片看似荒凉的湿地环境却是“海岸精灵”弹涂鱼的乐园。

能“离水”的秘密

弹涂鱼之所以能“水陆两栖”,是因为其独特的身体构造。作为鱼类,弹涂鱼在水中用鳃呼吸,而在岸上活动时,弹涂鱼则有“另类呼吸法”。它们的皮肤表层以及口腔、鳃腔的内壁上分布着细密的毛细血管网。这些血管的直径只有几微米,比头发丝要细得多,氧气可以直接由此进入血液。如果你看到弹涂鱼张着嘴发呆,它多半是在使用“另类呼吸法”。

大弹涂鱼用胸鳍在地面上爬行(摄影/郭耕)

除了呼吸,如何灵活移动也是陆地求生的一项难题。离开了海水的浮力,鱼类摇身摆尾的“后轮驱动”模式举步维艰。所幸,弹涂鱼控制胸鳍、腹鳍的肌肉十分发达。它们的腹鳍位于身体底部,能够支撑躯干、掌握平衡;胸鳍位于身体两侧,可以像船桨一样划动,靠腹部在泥滩上滑行。

弹涂鱼大多数时候都以这样的“前轮驱动”模式前进,但在遇到危险或是繁殖求爱时,它们也能用强健的尾部腾空跃起,跳离地面数厘米之高,这正是弹涂鱼得名“跳跳鱼”的原因。弹涂鱼可真是技能满满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吃与被吃”的命运

弹涂鱼“登陆”之后,食谱也扩展到了陆地。每逢潮水退去,它们便在泥滩上“沙里淘金”,寻找各种小生物充饥。不同种类的弹涂鱼,食谱是千差万别的。

大弹涂鱼属的成员是“素食主义者”。它们主要吃滩涂表面的藻类,例如长度不足1毫米的硅藻。这些鱼的牙齿犹如细小的梳子,鳃部的鳃耙结构也可以过滤食物。弹涂鱼属、齿弹涂鱼属的鱼类则是“吃肉”的,其中一些成员爱吃沙蚕、小螃蟹等多毛类、甲壳类动物,另一些则爱吃蚂蚁等陆生昆虫。而青弹涂鱼属的鱼类既吃硅藻也吃小动物,是杂食性的。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享受陆地美食的同时,弹涂鱼也必须面对来自岸上的威胁。海滨滩涂是众多水鸟的家园,还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例如大白鹭、苍鹭等涉禽时常守候在弹涂鱼的巢孔边,伺机用长喙发动袭击。

除了鸟类,蛇也是弹涂鱼的主要天敌。这些不速之客有时会“探访”弹涂鱼的巢孔,有时会潜伏在水边守株待兔。那些受伤、流血的弹涂鱼很容易被蛇类捕食。类似蚊子的吸血小虫也会伤害弹涂鱼。当弹涂鱼在岸上活动时,这些飞虫就聚集在它的头部、背部吸食血液。这类情况在许氏齿弹涂鱼的身上比较常见。

泥中的“安乐窝”

为了保命,弹涂鱼平时只在巢孔的周围活动,稍有风吹草动便急匆匆打道回府。所谓“巢孔”,是弹涂鱼在泥沙中挖掘的隧道。它既是躲避天敌的避难所,也是保持水分的补水站;既是潮水上涨后的安乐窝,也是繁殖季节的婚房和产房……

巢孔对于弹涂鱼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同种类的弹涂鱼,巢孔的形状是迥然相异的。比如说,大弹涂鱼的巢孔深度可超过1米,纵截面像不规则的蚁穴;而许氏齿弹涂鱼的巢孔深度约为50厘米,纵截面为U形。

大弹涂鱼在泥水中移动(摄影/郭耕)

每一只成年弹涂鱼都有属于自己的巢孔,但在繁殖季节增筑“产卵室”是雄鱼们的工作。雄性弹涂鱼用嘴巴挖掘泥沙,一趟一趟地将泥团运出,经过一连数日的勤苦劳作,深藏滩涂之下的“产房”终于完工了。具备了求偶的“硬件条件”,雄鱼们开始在滩涂上跳跃、舞蹈、展示背鳍(或是身上鲜亮的颜色),吸引雌性的注意。如果雌鱼视察“产房”之后表示满意,便会在房间的天花板和墙壁上产卵。此后,鱼卵交由雄鱼受精、照料,再过不久,新孵化的小弹涂鱼又会长大,活跃在海滨滩涂之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弹涂鱼所生活的海滨滩涂,是地球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作为和森林、海洋齐名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因为其卓越的净化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弹涂鱼在挖掘巢孔、寻觅食物,甚至被天敌捕食过程中,始终在默默地参与湿地的物质循环。它们作为栖息在潮间带上的“海岸精灵”,作为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正在为维持、提升湿地的净化功能,做出自己小小的、却不可忽视的贡献。今天的“海岸精灵”弹涂鱼你都了解了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