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持续了30多年的“春运”是中国社会的独特景观。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各种交通工具中辗转,只为踏上故乡的土地,尝尝熟悉的饭菜,享受家庭的欢愉。如此,躁动了一年的乡愁才能安然平复。年假过去,农民工们又将告别笼罩着薄雾的田野,离开散发着饺子香味的饭桌和热炕头,背负起来年的乡愁返回城市,生活也就在这来去之中继续。

null

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是以生存需求、生活改善为动力的,是农村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上亿农民离开耕作了几千年的土地涌向城市,追逐着“城市梦”。对城市而言,劳动力的涌入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40年来,农民工“融城”之途却喜忧参半。虽然进了城,农民身份依然是他们与城市之间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在不少城市,这种身份差异会带来各种差异性待遇。这使得农民工们虽进了城市的门,却终究成为不了城市的人。有数据显示,在贡献了黄金岁月的劳动能力之后,约九成农民工最终仍回到农村。

null

和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着更强烈的表达利益的诉求和对未来更好生活的要求。同时他们很早进入社会,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不像父辈那般依恋乡村。他们努力想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但受种种因素制约,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没有归属感。他们所面临的现实悖论是“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融入城市、渴望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构成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他们归属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户籍、土地、社保等多个领域进行制度层面的保障与支持。减少农民工的“边缘感”,除了扩大本地就业机会,给年轻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人不必远走他乡之外,还要给外出打工者尽可能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让他们真正拥有家的归属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