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鲁迅对国人其实是“哀其被辱,怒其欺人”|一刻·晨读

“在某种意义上,鲁迅是无处不在的,他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一个孤高的灵魂。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七十几斤,没

“在某种意义上,鲁迅是无处不在的,他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一个孤高的灵魂。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七十几斤,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经济遗产,却有很多人去研究他,这就说明他的心灵的历史最能够概括现代中国的历史,找不出另外一个人有我们所讲的复杂性——他对人的标准、对社会很多事情的看不惯、对青年的看不惯和失望、对工农的崇拜和批判、对革命的热情以及被欺骗、还有性压抑。”

1.

鲁迅罪的自觉

许子东:竹内好讲过,“鲁迅的真诚就在于他承认自己不够真诚。”现代文学中,大部分作家都跟大家挖心挖肺,比如郭沫若,比如巴金讲到“我把自己的心掏出来”,但是只有鲁迅明着告诉读者自己没有讲所有真话,有很多真话不敢跟读者讲。那么你是否能以鲁迅研究专家的角度来谈一谈鲁迅有哪些话是他自己没能讲出来,不便于告诉读者的?

高远东:竹内好讲过鲁迅文学的诞生是在罪的自觉,鲁迅自己对于青年、读者不便于讲的黑暗、罪恶到底是什么,鲁迅也只是说在自己的内心有这样的存在,至于这种黑暗与罪恶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是什么,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

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讲:“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在我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我很容易体会到虚无,但我体会不到鲁迅强调的黑暗,有时候我感到一些沮丧、愤怒,但也就到此为止,所以鲁迅不愿把自己内心的深处的东西写出来影响青年。

许子东:鲁迅生前被很多人骂,诋毁,但是在他去世之后又被抬得很高,我们可以说鲁迅就像是庙里每代人都书写的大佛像,“文革”时期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被打倒,但鲁迅一直都是伟大的。到80年代,很多人开始研究鲁迅的灰暗面、消极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汪晖《反抗绝望》、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家庭中兄弟失和,样貌上普通如常,政治上没有很高的实权地位,虽然经济上作为教授已经算很不错,但也不算特别富有。所以,鲁迅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是可以称之为超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其实是在于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更直白一些就是鲁迅作为一个正常人对于自己性欲的控制。

高远东:父母的包办婚姻有四种模式,一种是郁达夫家里家外互不影响类型;一种是胡适为代表的让父母改变比自己改变更难,选择接受婚姻;一种是李大钊类型的百分之百接受安排;还有一种是鲁迅表面接受,实际反抗。中国的学术界不是很关心鲁迅的性生活,但日本的研究界对于这个问题是比较关心的,他们注意到在回忆录里朱安给鲁迅做了一套棉裤,因为鲁迅冬天穿一条很薄的单裤,日本的鲁迅研究专家就认为这是鲁迅在跟自己的性欲做斗争,受冻就可以压制欲望。

许子东:郁达夫在鲁迅去世后的回忆文章里写到在20年代见到只穿着单裤的鲁迅,觉得这大概是因为鲁迅性苦闷,只有郁达夫关心鲁迅的性生活。性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是重要在他本身,而是重要在两点: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来讲,生理上你压抑的一部分欲望会影响其他部分;在心理上,能够如此压制自己的人心理素质是极高的,所以他所超人的地方。他一面是最彻底的反礼教,一面又甘愿做旧礼教的殉葬。有人说鲁迅日记里的濯足,是鲁迅后来性生活的一种隐喻,在这里不是八卦鲁迅,是在研究中发现鲁迅非常忠实于自己的道德原则,同时又能够身体力行的做下去。

第二个是鲁迅“不能言说的黑暗”是不是包含了我们今天谈到的“鲁迅一方面彻底的反礼教,另一方面又甘愿做旧礼教的殉葬”?鲁迅可以说为旧礼教牺牲自己的青春。鲁迅搬到砖塔胡同的那段期间,独自面对朱安是非常痛苦的,但正是在这期间,鲁迅创作的作品极其精彩,比如《娜拉出走以后》中他讲到“女性归根结底要经济独立”大多数是对着朱安有感而发。

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我们找不到归根结底的答案,但是研究就是不停地提出问题和寻找。鲁迅其实对于中国文化是非常尊重的,对于母亲的孝道,自己做出的牺牲,这也就是夏济安讲的“肩着黑暗的阀门”(这句话原话是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到的“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



2.

鲁迅的人民观

许子东:鲁迅很早的时候就几乎是批判所有人,但是他对两类人有优待一是青年,二是对工农底层。在《一件小事》中一个人力车夫可能撞到一个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鲁迅觉得是碰瓷,但是很快鲁迅眼中的人力车夫瞬间高大起来,而自己变得很渺小,这其实是文艺座谈会里反复看到的一个旋律。你觉得鲁迅对于这两类人的优待,特别对这两类人的歌颂和宽容该不该如此?

高远东: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对鲁迅而言都不简单。以鲁迅对青年人的态度来看,他受进化论的影响对青年人有信念,但透过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观察发现其实没有什么进化,中国的历史是循环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对青年比较有信念,但是尤其经过“四一二大屠杀”之后,他对青年的的信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种说法是进化论的“思路”轰毁,可以佐证的是一方面与封建余孽论战,与正人君子作战,同时也在与青年作战。其实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反鲁迅的就是青年,鲁迅对青年人的认识也是进入到一种复杂的状态。

第二点是鲁迅对于底层民众的情感,这在鲁迅的《一件小事》里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好像是雕像一样,车夫成了鲁迅这类知识分子须仰视才见的形象。这个问题也是由表及里的,我们同样知道在鲁迅的小说中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对庸众的批判,认为群众是不觉悟、麻木的,比如闰土,孔乙己等,他对这些人的批判很严肃严厉。只有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鲁迅人民观的完整展示。在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来批判庸众,但是《一件小事》在鲁迅的《呐喊》中的灵光一现很让人意外。

许子东:所以我有个稍稍有点大胆的想法,别人都说鲁迅的世界观有转变,早期是进化论,后期是阶级论,但我总觉得鲁迅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鲁迅对于青年其实一直是一分为二的。有一段鲁迅写得非常好,他写学生正在游行,军警冲过去的时候就像有一批马队驰骋在麦田上。军警是镇压学生的,但当学生结成团伙,对与自己意见不和的个人同样凶残,甚至牵连家人,这是非常可怕,跟过去的残暴毫无区别。鲁迅不知道1966年发生的事情,但是他又清楚预言后来发生的一切,没有别的人可以做到,但鲁迅可以。

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夏志清批评鲁迅的重要依据,夏志清提到“obsession with China”,刘绍铭教授翻译为“感时忧国”。这样的翻译帮了夏志清大忙,这个翻译其实是有错误的。“obsessed”的意思是痴迷,带有贬义,所以这句话准确的翻译是“中国痴迷”或者是“国家痴迷”。仔细地看夏志清的书就会发现他其实是带有批评的,他认为作家为爱国牺牲了他的艺术但有些牺牲鲁迅自己是知道,比如《药》的结尾他在烈士的坟墓上加了花环,是因为当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我开玩笑说现在不也是在吃人血馒头,在坟墓上建起高尔夫球场或者盖高楼卖给我们,让我们成为房奴吗?

鲁迅加完这个花环,做出牺牲后,他自己意识到这样做会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在《呐喊》的前言里,他专门讲我这个作品离艺术有多远,所以高教授讲的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就是如何来看鲁迅知道自己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为了国家来写作损害学术,但是没有办法我必须要这样做。

所以我觉得夏志清的批评是有点简单化,说鲁迅为了爱国被困住,其实鲁迅没有。他一方面歌颂工农,另一方解剖吃瓜群众;一方面支持青年人,一方面又看到青年人照样可以做很多不正确的、坏的事情。在鲁迅最好的作品,比如《阿Q正传》里鲁迅所有的批评是没有偏袒的,没有优待任何人,阿Q既是青年也是底层,所以到了五十年代,中国的评论家不知道如何来解释阿Q。何其芳、冯雪峰、周扬他们拼命要解释阿Q是个农民,同时他的行为又是不好的,可又不能讲农民不好。我记得的老师钱谷融就讲阿Q是落后农民,李希凡更妙,他提到不是落后农民的问题,《阿Q正传》讲的是统治阶级如何毒害农民。现在回头想整个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是很可笑的,是在鲁迅研究范畴上智力的下降。



3.

哀其被辱,怒其欺人

高远东:鲁迅是有思想的人,他的思想质量还不低,我觉得他思想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他的“立人”的思想。关于人的发展很难说有多么丰富的思想形态,但这是一种信念,它体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杂文的各个方面。人的发展、温饱、生存是鲁迅价值观的核心。

许子东:鲁迅的基本核心思想是“人应该怎么做人”,这个做人的标准其实是很高,鲁迅主要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从负面去说我们什么时候没有在做人,没有做好人。

鲁迅讲的中国人不能做人,那么就做奴隶,鲁迅对于奴隶有几个不同的定义:一,清代的臣民;二,中国古代做稳了奴隶跟做不稳奴隶的时代,从来没有做人三,《灯下漫笔》中很形象地讲到一个人如何从人变成奴隶。他举例,袁世凯要称帝,交通银行大型钱票不做数了,结果过两天又可以兑换,鲁迅自己也兴冲冲地去排队,原文中讲到: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在这个故事中,他给人和奴隶下了一个绝佳的定义,就是当你的基本权利被剥夺,结果突然人家还你一半,你觉得非常开心!这就像鲁迅换银元一模一样,他还为自己的小聪明庆幸,这就是鲁迅讲的做了奴隶还万分欢喜。

鲁迅“立人”的思想是从负面的形式展示的,鲁迅专门有段定义讲:“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我重读鲁迅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鲁迅两个关键词(奴隶和奴才)的区别,最关键的区别是三点:一,奴隶的生活是否可以得到快感,只要你在奴隶的生活中得到快乐,就是成为奴才的第一步。鲁迅和狄更斯对于民众看杀头时的欢呼和好奇感到愤怒,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杀一儆百有惩戒的作用,但是我现在开始理解作家的愤怒和反感了。看人杀头就是奴隶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趣味的重要手段

二,不仅是感到快乐,而且别人害你,你会去害别人。这一点我要感谢毕飞宇,他读《阿Q正传》真的读得很好,特别是有两段,毕飞宇讲到“优胜记略”上欺负阿Q的都是比他强的人,遇上他们阿Q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只能用精神胜利法;“优胜记略”下阿Q再遇到的人不是比他弱就是跟他一样的人,小D,小尼姑等等。你被比你强的人欺负是一回事,你跟同你一样甚至比你弱的人相冲撞是另外一回事,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学研究会主张描写“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今天很多作家也还是这样的,但鲁迅恰恰相反,他写的是“被侮辱和损害他人者”,仔细想想写得好的人物都是这样,比如《骆驼祥子》,祥子被欺负但是他也偷骆驼,做了很多坏事。

以前概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应当是“哀其被辱,怒其欺人”。毕飞宇还有一个很精彩的解释就是阿Q摸小尼姑的头是他的一个转折点,最终他去搞革命被杀头,摸小尼姑的头被骂“断子绝孙”是阿Q性意识的觉醒。这样我才明白阿Q在土谷祠幻想着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还要杀赵老太爷和跟他同样身份的王胡,床还叫小D来搬,搬不快,打嘴巴......阿Q的革命是为了什么?抢有钱人家的土地、财富,对村里妇女的意淫,这是他的目的。

三,自己想要有奴才,要做“人主”。一是快乐,二是欺人,三是想要做人主,这才真的是奴才与奴隶的区别。

《阿Q正传》电影海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