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外有神医

null

“小攸聊故宫”的第一个系列:每周一天,站在明清两代历史的重要节点,探寻宫殿命运,寻访历史足迹。

嘉靖三十一年,是公元1552年,左右无事,历史上对这一年的记载零零碎碎,不值一提。 远在湖北武昌的楚王府里,一个39岁的中年人没事就会捣鼓捣鼓草药,将其药性写下来;或者翻翻王府里藏的药典,逐一对比研究。他写下了一本药典的第一页。 没人把这当回事。毕竟,要26年后,这本写满药理的书才会完成。这本书叫《本草纲目》,这个中年人,叫李时珍。过不了多久,他会离开王府,去往京城,任职太医院。但太医院也不是他的长久之地,很快他又会离开帝都,去大河大山、去民间野外寻遍医药。那才是药圣的广阔天地。

null

《本草纲目》(图片来自网络)

01
提起李时珍,人们都能说出他是明代人。但具体哪一朝哪一代,却又模糊得很。时间来到嘉靖朝,这是中国医药史上属于李时珍的时代。

null

李时珍(图片来自网络)

  •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时珍生在湖北长在湖北,工作也在湖北。但他知道千里之外有个紫禁城。他的父亲李言闻是当世名医,曾供职太医院。李时珍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行医感兴趣。科举三试不中后,李时珍反而放飞自我,可以专心学医了,很快就小有名气。

1551年,他被武昌的楚王请到王府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这个职务说忙也忙,说闲也闲,因为要看的病没有那么多,可以抽时间研究前人留下的医典、药典,但杂事繁多也颇费工夫,好在这些杂事多与业务相关,可以常常和同僚交流也不失为好事一桩。

到王府的第二年,李时珍开始撰写《本草纲目》。《本草》是一本古籍,也可以说是一些古籍。从上古时期口口相传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到唐代长孙无忌等修订《唐本草》,又至宋代掌禹锡修订《嘉佑补注本草》……总之,《本草》是一部包含了上千年医药信息的大典。

李时珍要给这部大典作纲目,真是医家的大志气。不过,这时的《本草纲目》只是一个大概的设想和资料的罗列。

伟大往往诞生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谁能想到湖北的药房里,要诞生一部影响后世数百年的药典呢?

不管怎样,李时珍在这样的环境中,医技愈发精湛,对中药的认识愈发深入,加上良医所原本就与太医院联系紧密,于是,1556年,他被推荐到太医院,任太医院院判。

02

太医院的办公地点在今天北京的东交民巷。太医们还要在内务府御药房轮流值班,以便随时为皇室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太医院还是御药房,对李时珍而言,都是足以徜徉的知识海洋。

null

东交民巷(图片来自网络)

和过去在良医所看到的医典、药典和中草药相比,太医院、御药房的等级上升太多。那些别处看不到的古籍、别人买不到的名贵药材……这里应有尽有。简直是搞医学研究的宝地!

李太医一心扑在研究上。《本草纲目》这时已经写了4年,要补充的内容还是多到数不清。李神医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有事没事都在啃古籍、琢磨药材。但是,越写他就发现问题越多,需要求证的事情越多。比如一种药有三四种名称,药性解释甚至自相矛盾;又比如描述一味药材时,典籍中却把这味药材的外貌特征都给写错了。只怕李时珍心里常常要感慨一下:难怪庸医多!

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多后,李时珍就辞去了朝廷命官(太医有品阶)的身份,回归田野,遍访草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直到1578年,朝代已经更替到万历年间,他才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部达52卷之多的大典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在李时珍去世三年后,这部医药大典被大量印刷,传入日本、朝鲜、欧洲。

  • 撰稿:攸小游|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 编辑:叶斐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紫禁城礼物:城主」说明,万分感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