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析法

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方面的独立或综合的特征,对事物的重要性所进行的分析。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根据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的“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规律,分清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追求满意经济效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产生与发展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V.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所得的分布状态时,用坐标曲线反映出“少数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绝大部分,而多数人收入很少”的规律。1951年,美国管理学家H.F.戴克发现库存物品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用曲线描述这一规律,定名为 ABC分析。1951~1956年美国统计学家J.M.朱兰在质量管理中应用了这一分析,并取名为帕累托曲线。1963年,美国管理学家P.F.德鲁克(1909~ )在研究企业经济效果和管理效果时,贯串了ABC分析的基本思想。目前,ABC分析已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方法。

基本内容 ①确定分析对象的特征。可用技术指标、价值指标及效果指标来表示。②研究数量和特性之间的关系,找出事物规律。③直观表示数量和特性之间的关系。可用ABC分析表、ABC分析图来表示。④做出分类决策。ABC分析的目的在于有成效的管理,因此,在完成分类之后,还应进一步确定不同类别的管理方式。

要领 主要有:①集中同类。将被分析的事物分成几类,对同类事物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对同一类中的事物不完全相同的,可采用计算偏差的方法,将一定偏差范围之间的事物看作同类。②进行简化。将复杂事物分成简单类别,这是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③突出重点。应突出有决定性作用、且影响较大的事物,尤其在管理力量不足、事物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更应突出重点事物。

ABC分类数 将复杂事物分成A(重点)、B(一般)、C(不重要)三类,是常用的分类数。但是,由于事物千差万别,管理力量和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常用以下几种分法:①分成两类。常用于对象比较简单,或对象数量虽大但性质趋于两极端的情况。两类名称可采用重点、非重点(普通);甲、乙;红、白;也可形象地称之为“金刚石”、“爆米花”等。②分成三类。属一般分类数。三类名称常采用 A、B、C。③分成五类。一般用于较复杂的对象。类别名称可用 AA、AB、AC、B、C。④分成十类。多用于十分复杂的对象。⑤按重要顺序大排队。当事物之间差别梯级相近、难于集中同类时,或按某些特定要求进行工作时,也可不做具体分类,而只按重要程度进行排队,并依次处理,以保证优先解决最重要的事物。

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公众号了解更多百科知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